一元抵上十元


回頭粗略計算一下,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十年前初來時,每個月買菜的花費竟然和現在差不多,是我們省吃儉用的結果?還是另有省錢之途?「你家買菜,一個月要用多少錢?」這是朋友間拉家常時最愛談及的一個話題。
精打細算 貨比三家
抵埠半年多之後,朋友問起我們的「伙食」開支,才驚覺不妙--當時幹著時薪7塊半的工廠粗工,每月在餐桌上的花費竟高達四百多元,難怪戶頭裡的錢總是不見長。原因是剛來的日子,我和丈夫都沒有廚房「實戰」經驗,單憑自己吃過的、聽過的菜式,「摸著石頭過河」,每天花上好幾個小時,才弄出幾碟像樣的菜來。由於不會做預算,浪費了不少食物,也鬧過不少笑話。
那時自己沒車,只能搭朋友的順風車去買菜;每次出動都來一次「大搜購」,結果總是多買了。來不及吃的就爛掉,保存不當的就變質,不會煮的更是浪費。慢慢地汲取經驗,學會精打細算,貨比三家,也懂得去超市前先做好預算和安排,情況大為改善。那時候,曾墮進了一個誤區,以為超市裡的特價食品,必然是質量有問題、不太新鮮,才降價賤賣的「次貨」,殊不知那些「超值」品都是貨真價實的好東西。果然又省下一大筆啊!
超值食品 趁低吸納
近年來,好些華人超市展開減價戰,每周都會推出一些特價品。建議你不妨跟朋友合作,各跑鄰近家居的超市,專攻平貨,買回來後再「分拆」,彼此得益--大家都可以享受到88仙一磅豬扒、18仙一磅白蘿蔔、59仙一磅芋頭......過年蒸糕用料特多,趁低吸納,明智之舉。
來到超市不妨去「特賣場」瞄一眼,說不定會檢到「特平貨」--一元一大袋「散裝」香蕉、「熟透」牛油果、「斷開」勝瓜......簡直「超值」;只要有「內涵」,沒有「外在美」,不打緊吧,省錢至上!
自小生活在中國沿海地區,海鮮乃家常菜,天天吃,也喜歡吃;來加後,一時間很難調整。因此看見活魚、龍蝦、螃蟹,就心癢癢得想買來吃;不過,那時候海鮮很貴,算算划不來,捨不得。唯一的做法就是,忍手不買,忍口不吃。今天卻經常有海鮮減價,游水鱸魚5.99、溫哥華蟹4.99、龍蝦5.99......不過,人人都說多倫多最便宜,其他地區只有羨慕的份兒了。
今天,每月的買菜錢仍然是400至500元,但餐桌上的食物營養均衡、極少浪費。雖然入息依然不多,但只要主婦精明,持家有道,自可將1元抵上10元用了。
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