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最像「上帝之城」的地上之城-讀《加爾文傳》有感(下)
初來到日內瓦
日內瓦,萊芒湖(lac Léman)旁、青山環繞的美麗之城,多少人迷戀於此!改教運動時期,法國人法惹爾(1589-1565)來到這個自由的城市,宣傳更正教的信仰。1536年5月21日,公民大會投票決定擺脫天主教,歸信基督教福音信仰;然而,改教後城市的信徒,需要在信仰上扎實根基。1536年7月,剛剛完成第一版《基督教教義》寫作的27歲加爾文,接受法惹爾的邀請,來到這座城市,幫助人民的信仰建造。1536年10月,加爾文完成《信仰告白》,交給議會後得以通過,日內瓦每個市民都來到聖皮埃爾教堂宣誓,忠於《信仰告白》。1537年1月,加爾文寫出教會改革的四點建議,交給小議會,主要內容是:一、每月舉行一次聖餐。審查信徒,將不配領聖餐者報告教會,進行懲戒,嚴重者革除教籍;二、規範婚姻法;三、兒童教育;四、教會在敬拜中唱詩篇。可是,議會不願意給予教會決定停止「不合格」信徒領聖餐,以及開除教籍的權力,因而改革遇到阻力。1538年4月23日,加爾文、法惹爾和瞎眼的庫勞德牧師被議會驅逐出境。
娶得善良太太
在離開日內瓦四個多月後,加爾文應馬丁•布塞爾牧師邀請,來到當時德國統治的施特拉施堡,度過了他人生最安寧平靜的三年。他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不老練的地方,那時他在教會做事,對於一些不太重要的事也能容忍,並成為那裡的牧師,還被邀請成為了當地的公民。
1540年8月,他和已有兩個孩子、死去丈夫的寡婦依多萊特•戴波爾結婚。美麗的依多萊特非常善良溫柔,從不抱怨,她操持家務,分擔丈夫的工作,常去探訪病人,安慰受苦的人,分享福音信仰。她給加爾文和家庭帶來至深的安慰和幸福。在這九年直到依多萊特去世的婚姻中,兩人都疾病纏身,但卻互相代禱、支持、鼓勵,因為幸福使他們知足!布塞爾牧師說得真好:「結婚很好,特別是娶一位善良的太太!」感謝天父的眷顧,賜給路德、加爾文兩位屬靈先輩,有愛主又善良的太太,同行天路的伴侶。
最像上帝之城
1540年,加爾文受到日內瓦議會的信,誠摯邀請他再回去主持教會的工作。信的公章上刻著:Post Tenebras Spero Lucem(黑暗之後是光明),他內心極為掙扎。要再返回曾使他傷心之地嗎?剛才結婚、過上寧靜美滿的生活,又要遷移嗎?他能應付那兒的局面嗎?然而,他認識到這是上帝的旨意,「我將我的心作為祭,獻給主......我將我的靈魂捆起來順服上帝。」1541年9月13日,32歲的加爾文重回日內瓦工作。
加爾文在日內瓦提出《教會憲章》(Ordonnances Ecclèsiastiques),獲教會採用;他編制和推行了新的教義問答書和禮拜儀式。他的「上帝之城」理想是,把日內瓦建立成「一個完全基督化社會之模範」;推動教育、商業等社會生活方面,並
「在教會法庭的仔細監督下」按聖經原則開展。日內瓦逐漸從一個充斥著墮落、放縱、邪惡的城市,改變成為全然敬虔的地方,吸引了來自各地的信徒,這是基督教信仰影響城市社會的最成功歷史。
1559年,日內瓦學院成立,學校大門上鐫刻著希伯來文《聖經•箴言》1章7節:「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希臘文《聖經•哥林多前書》
1章29節:「上帝又使基督成為我們的智慧。」(另譯);拉丁文《聖經•雅各書》3章17節:「唯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滿有憐憫。」它成為加爾文派改革宗教授神學的中心,吸引歐洲各地學子,學生畢業後到各國教會工作。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和其他聖經注解、個人通訊,在日內瓦施行的教會行政政策和社會改造、日內瓦學院,這都影響著法國、荷蘭、英國、波蘭、匈牙利等國的改革宗和清教徒。當年漂洋來到美國新英格蘭的清教徒,也受到加爾文的影響,要在新大陸上建立一座「山上之城」。
追求神的榮耀
1564年5月27日,54歲的加爾文去世。加爾文不是聖人,犯過一些錯誤,也受時代的局限,然而他一生追求和致力的目標是神的榮耀,「讓人知道人生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熱心彰顯上帝的榮耀。」他謙卑和追求教會的合一,雖然他和路德在有些當時看來非常重要的神學觀不同,但他卻說:「我仍尊敬他,稱他為上帝的好僕人。」他給路德的信中稱,路德是「最著名的人,基督最出色的傳道人,我永遠尊敬的父親。」惟願今天的同胞去思想甚麼是神的榮耀,以及與自己生命的關係,惟願今天的中國教會學習謙卑和追求教會的合一,成為「不能隱藏的燈台」。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