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港探親一個愛要及時的提醒

移居海外,最放心不下的往往是父母。初到加拿大時,孩子要適應新學校,丈夫忙於神學進修與教會事奉,而我也得摸索工作與生活的節奏;那段日子,回港的念頭一次次被延後。可是時間從不為人停下來,親人的年歲也不會為我們暫停。每當透過視像跟父母聊天時,看見他們皺著眉頭努力操作手機,聽著斷斷續續的聲音,我心裡就更明白: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代替親身的陪伴。

《聖經》提醒我們:「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以弗所書 6章2至3節)這誡命並不限於住在同一屋簷下的雙親,即使相隔萬里,孝敬父母的心仍要在生活中實踐出來。親身回港探望父母,給他們一個深情的擁抱中的慰問,甚至越洋送上禮物,給他們驚喜,都是我們活出信仰的方式。
身邊有一位朋友,父母相繼離世。他感嘆:「我以為還有機會多回去幾次探望他們,但人生的無常,比我想像中更快。」回想起那一刻,他語氣中充滿後悔與不捨,還夾雜著深深的無奈。移民後的我們,確實要面對工作簽證、公民身份、經濟負擔、孩子學業等種種現實,這些瑣碎但不可忽略的生活擔子,常讓我們把回港的念頭一再延誤。
《聖經•傳道書》3章1至2節提醒我們:「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人生有限,當下若決定陪伴左右,便能留下珍貴的回憶。主若容許,願我們抓緊時間,不要錯過與家人同行的日子。
我們無法掌握何時批出簽證,也未必能常常回港,但若有機會,就別輕易放過。因為陪伴父母與親人,不只是盡責任,更是愛的具體流露。這份愛,可以跨越地域與時間的限制。當孩子再問我:「媽媽,下次甚麼時候再回香港?」我不會再支吾以對,而是堅定回答:「只要有機會,我們就會回去,因為要珍惜與家人、親友相聚的時間。」
在移民的日子裡,我深深體會:所謂「回港探親」,不僅是一趟旅程,更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不忘養育之恩,不忘「家」的根源,也提醒我們愛要及時。趁著還能同行,願我們都抓緊機會,與至親共享每一段寶貴的時光。 陳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