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樹雲在餘下的年日裡……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十月
莫樹雲在餘下的年日裡……
對許多人來說,退休不只是離開職場,更是重新規劃人生方向的起點。莫樹雲(George Mok)正是一位典範。他在加拿大經營企業逾三十年,如今步入退休階段,決定卸下大部分營運責任,將更多心力投入教會和社區服事中,特別致力於聖樂事工的推動與參與。
忙也不敢偷佔神的時間
George於1973年前往加拿大愛明頓留學,主修當時尚屬新興領域的電腦科學,並於阿爾伯塔大學電腦系畢業。這段求學經歷為他日後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後他選擇回港,從基層職位做起,憑著傑出的表現,事業步步高昇,不到三十歲即晉升為電腦公司董事總經理。上世紀90年代,George帶著家人移民加拿大,並展開創業之路。儘管前景未明,但他堅信「人生有很多路,不只一條出路」,因此將新創公司命名為「Polyway」,象徵人生中蘊藏著無限可能與選擇。這間專注於保安與通訊系統的科技公司,三十多年來堅持以「建立長久客戶關係」為營運核心,穩健成長。
回憶創業初期的艱辛,George直言:「在陌生的國度開創事業,語言、文化與市場環境全是挑戰,真是千頭萬緒、困難重重。」縱使如此,他始終堅守對神的承諾:無論多忙,從未停止教會事奉,無論參與詩班還是行政支援,都全力以赴。他說:「即使再忙,也不敢偷佔神的時間。」這份堅持,讓他在事業與信仰間保持平衡,也養成一個屬靈習慣——為主預留時間和空間,神所賜的回報與祝福往往超出所想所求。
跨界經驗有助推動組織
多年間,除了教會與職場事奉,George亦熱心投身社區服務,曾於獅子會、燃動青年基金會(Across U-hub)、華商會,以及多倫多市屬 Toronto Centre for the Arts(現為 Meridian Arts Centre)等機構擔任要職。他感恩地說:「這些經驗讓我有機會與不同年齡、背景、階層的人共事,透過合作,服事社區,同時學習團隊協作與溝通技巧,也擴展了視野與人脈。」這些跨界歷練,後來也成為他推動聖樂事工的強大助力,特別在推動事工與整合資源方面,成效顯著。
音樂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音樂,是George自年少以來的興趣。中學時期學習小提琴和口琴,信主之後,更深體會聖樂的意義與力量,進而積極投入相關事奉。從早年在香港教會擔任詩班指揮,到移民加拿大後持續參與詩歌服事,音樂早已融入他的屬靈生命。他說:「我不是專業音樂人,但我醉心音樂、熱愛音樂。信主後更體會到音樂的力量——它能觸動人心,引導我們進入敬拜並親近神。」今年6月,他參與了由 Praise Ensemble 主辦、楊展奇弟兄領導的《我王是誰》清唱劇音樂會,主題圍繞耶穌的受難與復活,巡迴多倫多、渥太華、愛明頓、卡加里與亞博斯福等地。他擔任行政與溝通協調,觀察到儘管各地音樂會規模與人員配置不一,卻都能傳遞一致的信息與呈現高品質的音樂。他坦言:「會眾反應普遍熱烈,有些人甚至表示深受感動。」
展望未來,他希望能持續參與或推動類似事工,並致力解決排練與交通等實務挑戰,讓團員無後顧之憂,專心服事。
學習天天感恩日日讚頌
多年企業管理所累積的行政與推廣經驗,現今已成為George在教會與聖樂團體中寶貴的資產。他認為,雖然許多人對事工滿有異象與熱忱,卻常在執行策略與資源調度上遭遇瓶頸。因此,他樂意協助團體在計劃、人事與對外聯繫等方面優化流程,提升效率。目前他積極參與 Agape Ensemble 與 Praise Ensemble 兩個聖樂團體,負責行政與後勤統籌,將職場所學用於服事。他認同兩個團體的異象——推廣傳統聖樂與福音信息,透過合唱與清唱劇形式服事各地教會。他特別提到 Praise Ensemble 所倡導的標語「天天感恩,日日讚頌」,對他而言是一個提醒:敬拜與感恩不該僅限於主日,而應落實於每日的生活之中。
人生下半場 繼續為主活
歷經多年打拼後,George意識到自己的精力與能力已達極限,加上子女各自開展了自己的人生,他便把握疫情後的契機,展開退休規劃,調整生活重心。他希望能在身體與時間許可下,更有系統地投入教會事奉、參與社區活動,並在個人生活與服事之間找到平衡。他說:「退休不是停下腳步,而是轉向另一種服事方式。我盼能以更彈性的時間與形式,持續投入教會與社區中,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我沒有甚麼遠大的理想,也不認為自己能做甚麼特別的事,但只要神給我時間與健康,我就會忠心做好當下該做的事。」George這份謙遜平實的態度,正是許多即將或已步入退休階段的信徒的典範——持守信仰,繼續參與,按部就班地實踐使命,在人生下半場中,繼續為主而活,為搶救靈魂而努力。
佐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