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李樂萍為食物銀行注入神的愛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十月
吳李樂萍為食物銀行注入神的愛
吳李樂萍為食物銀行注入神的愛
現時前來 105 Gibson 社區中心食物銀行求助的人數正不斷上升,平均每週約接待100個個案,他們的工作並不只是提供食物上的支援,更是將神的愛傳遞出去,為這些家庭帶來全人的關懷——身體的、精神的,也包括靈魂的需要。
服事來自世界各地難民
吳李樂萍師母退而不休,多年來一直投身多倫多 105 Gibson 社區中心的食物銀行(Food Bank),擔任義務經理一職。在大學主修社會科學的她,畢業後雖然沒有從事社工相關的工作,卻在市中心一所由基督教團體營辦的食物銀行當義工。回望過去,她深知神早已為她鋪設這條服事的路。十多年來,她見證食物銀行服務的群體的轉變。她回憶:「當年在市中心服務時,接觸的多是邊緣化的原住民,以及來自薩爾瓦多的難民;如今在 105 Gibson 食物銀行,服務的對象則以長期依靠政府援助的傷殘人士,以及世界各地的難民為主。」她特別留意到:只要世界某地發生重大事件,約八個月後,該地難民便會出現在食物銀行。八年前,他們迎來第一批敘利亞難民,自此便不斷拓展相關事工。近年來,阿富汗、烏克蘭及伊朗的難民也相繼前來。
多數求助者透過Google搜尋或211查詢專線找到 105 Gibson 食物銀行,也有人經政府或學校社工轉介,而社區間良好的口碑尤其奏效,例如烏克蘭社群,自幾個家庭得到幫助後,便主動告訴新來者,引導他們前來。
準備「個人化」的食物箱
提到 105 Gibson 社區中心食物銀行的食物來源,樂萍師母說:「一方面我們向社區呼籲捐贈,另一方面則由“The Food Bank of York Region”(約克區食物銀行)供應。他們擁有大型冷藏車隊,前往各大型食物供應商和超市,接收那些即將過期或無法出售的食品,然後再分發給轄下的小型食物銀行;此外,也有教會和其他機構參與食物捐贈服務,提供的食物種類包括新鮮肉類、蔬菜和罐頭食品等。如果得到金錢上的資助,我們也會到指定的食物機構,以批發價購買所需食物。」她特別強調,每個食物箱都是根據家庭實際的需要「量身定做」。因此,派發前必須與對方預約會面,了解家庭人數、背景、文化及特殊需求,再由員工細心打包;這些「個人化」的食物箱,盛載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愛與關懷。
成為難民人生的轉捩點
「剛開始服事敘利亞難民時,語言障礙讓我們無法溝通。感恩的是,有位來自敘利亞的亞美尼亞女士Jenny主動找來,她既懂阿拉伯語,也會英語,就這樣,她成為我們首位正式聘請的員工。」樂萍師母開心地表示,後來Jenny加入另一個機構,成為全職移民安頓服務員,因而展開人生新旅程。食物銀行之後也聘請過來自蘇丹,會說阿拉伯語的職員,她後來在藥房擔任副經理;還有哥倫比亞裔的Angela,原本是受惠者,再受聘為員工。樂萍師母深信,在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意義非凡——既能支撐家庭的經濟,也是融入社會的起點。如今,Angela和她的丈夫在帶領一間以西班牙語聚會的教會。由此可見,食物銀行不僅提供溫飽,更能成為難民人生的轉捩點,讓他們產生歸屬感。
向穆斯林分享基督信仰
敘利亞難民多有穆斯林背景。樂萍師母提到:「我們有一位女同工,專責阿拉伯語外展,她開展了“Friendship Kitchen”(友誼廚房)事工,透過煮食與聚會,跟女難民建立友誼,漸漸地就能分享基督信仰,現在已開始看到果效。」她坦言,很多難民在原居國都是專業人士,卻因學歷不被承認及語言障礙,難以在加拿大立足;所以他們不僅需要物質援助,更在情緒與心靈上需要極大的支持和陪伴。
目前面對最嚴峻的挑戰,已遠遠超出食物銀行本身所能處理的範圍。樂萍師母無奈地表示:「現時的生活成本非常高,一個只有很小房間、與其他人共用洗手間和廚房的單位,租金也要700元;若租一個地庫,價錢介乎1,500至2,500元之間。接受食物銀行援助的人,無論多麼努力工作,他們的收入大多被高昂的租金吞噬。至於政府提供的援助,只是杯水車薪,一個人每月最多可領取700元,一個家庭也不過1,200元,連基本租金都難以負擔。」
令人震撼受激勵的個案
她分享一個難忘的故事:「一位五十多歲的單親媽媽,獨力照顧兩名患重病的成年子女。兒子患罕見疾病,女兒自小心臟有疾,腸道又生腫瘤,已經歷多次手術。雖有醫護跟進,但生活依然困苦。母親因全天候照顧子女無法工作,每月僅靠1,400元救濟金過活,仍是捉襟見肘。她自己也患糖尿病,腎臟衰退,後來更被診斷出患癌症。當食物銀行得知她只有藥物供應,卻無力負擔胰島素針劑費用時,便為她支付;其後,她又要接受洗腎和其他治療。即便如此,她依然感恩地說:『每次需要幫助的時候,神都派天使來幫助我。』她屋主的女兒是一名家庭醫生,曾給予她不少醫療上的協助;另外她在醫院認識了一名護士,她的律師丈夫為上述兩名病患子女申請安省殘障支援福利(ODSP)……」看到這個歷盡苦難的單親媽媽,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時常心存感恩,對神也充滿信心,樂萍師母感到十分震撼,也給她極大的激勵與提醒。受助者安頓後回饋社會
樂萍師母憶起,一名多年前以難民身份來加的學生,現已在加拿大安頓下來,並且回饋社會;他成立了一個贊助基金,每年頒發兩個獎學金給有需要的難民學生,不僅幫助他們減輕學費壓力,也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這裡有人關心他們。」這也正是樂萍師母這些年服事的體會——食物銀行的工作並不只是提供食物上的支援,更是將神的愛傳遞出去,為這些家庭帶來全人的關懷——身體的、精神的,也包括靈魂的需要。
阿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