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誕生的精彩(三)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七月

本期從禤浩榮的《創造神學》第三章「創造與救恩」和第四章「從亂到序—古代近東宗教創世故事重點」,來看從無秩序到有秩序的創造。
將「無序」轉回為「有序」
我們容易把上帝的創造和救贖工作,看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歷史階段,而作者則將重點放在兩者緊密的聯繫上。始祖亞當和夏娃在犯罪墮落之前,伊甸園是一個非常有序的世界,但之後,罪與邪惡的蔓延導致了世界越來越無序混亂,人與創造主和受造自然的關係疏離(Alienation)。對此,筆者還記得八十年代初,中國大陸出現探討人異化思想的熱潮,而上帝在此後所作的補救工作,就是以無序轉回為有序作為目的,稱之為「複合」(reconciliation)。「所以,救恩是回復創造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而創造(萬物和諧)才是救恩要達成之目的。」「拯救或被拯救都是重要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惟有靠著救恩,創造的原意才能恢復。」但若「救恩被視為是神創世的目的,或是人存在的目的,那麼我們就把方式,把手段(means)變為目的(ends)了。」單一關注救贖論的觀念
作者認為「上帝的主要屬性是一位『創造的神』。」祂因著愛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序的世界,人犯罪墮落後,祂開啟了祂的救贖計劃,為的是將世界挽回到完全有序的狀態中,不過上帝原創的心意不會因為人和祂的拯救工作而有任何變化。作者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他和太太生育兩個孩子的動機是全然向好方面看的:「使她們經歷多姿多采的生命,使她們體驗人間諸般的愛和感情,亦使我有愛與被愛的對象。」當然,如果她們日後變壞了,他會竭力,甚至作出犧牲去挽救她們,但這挽救並非原初生育她們的意念和動機。忽視上帝創造的心意,單一關注救贖論的觀念,可能會認為只有與救恩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才符合上帝的心意,比如靈修、傳福音和教導事工,而其他則皆無意義;「所以參與政治、保護環境、維持社會公平和公義、關懷老弱貧苦、娛樂與休息、自我的實踐、在工作方面的力求上進、在學術上的探求(這裡指神學以外的學問),甚至親情和友情,都是次等價值的東西,甚或是屬世的,因為這些事與救恩的關係不大,只會把人的心思分散。」就筆者理解,洛桑福音運動自1974年已召開了三次大會,強調了整全福音的傳播,包括社會公義和憐憫,注重時代生態環境的問題。
缺乏認識神創造的心意
一些基督徒由於缺乏了對上帝創造的心意的認識,而帶來了問題。「結果信徒有時不但不能享受釋放的生命,反倒容易被捆綁,信仰使人疲倦,滿心罪疚或因福音使命而帶來無比的壓力。我們亦不大懂得應該和社會、和國家、和世界有怎樣的關係。」其實筆者和一些信徒朋友也觀察到和聊起這類現象。一些同工事奉的任務很多,不要說花一點時間欣賞和關愛自然、做有規律和有興趣的文體活動,還有休閒娛樂了,就是和家人在一起親密相處的時間也都大大壓縮。再者,由於缺乏對工作的創造論意義之教導,不少信徒認為在工廠不能直接傳福音,所以工作沒有甚麼屬靈價值,以至於對工作越來越缺乏熱忱;更有一種現象,本來每週主日是敬拜神和安息的日子,但有些時候,一些同工們上午敬拜,下午又接著開事工會議,一天疲乏下來後,再走入週一繁忙的工作中,忘記了《聖經》的教導:「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篇46篇10節)凡此種種,長期如此,一些問題就浮現出來。 神的啟示不離人的文化
筆者深感,教會如在真理教導上平衡創造論和救贖觀,使得上帝創造的心意可以滋潤基督徒的心,則大家的生命和生活就會不一樣了,他們會更活潑、喜樂、平衡、豐富,好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樣:「最屬靈境界的人,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人』;也可以說,人所能達到最屬靈的境界,是做一個『人』,一個履行神創造使命的人,一個達成神創造時,願意人之所以為人之種種因素的人。」人人從外在比賽誰更「屬靈」,並非健康現象,且不能持久,人在信、愛、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才是自然、可親、可近的基督徒。 作者在第四章中,分析了巴比倫烏加列(迦南)埃及的創世故事,《聖經》舊約《約伯記》、《詩篇》、《以賽亞書》、《出埃及記》中充滿神學色彩的創世描寫,以及以色列與這些近東國家的文化與宗教的聯繫,這引出一些有意思的話題,比如既不同於一神觀,也不同於多神觀的早期「大神觀」(Henotheism);圖像在信仰中的作用,圖像並不一定是偶像。這些現象都說明,上帝的啟示是不離人的文化的,輕視、貶低文化於基督信仰無益。合適的方式是契合與轉化,文明互鑑,既持守上帝的特殊啟示《聖經》的教導,又尊重各個民族文化中的普遍良知和理性的普遍啟示,同時揚棄其中受到罪玷污的糟粕。這裡,筆者引用舊約學者Terence Fretheim 列舉對忽視舊約中創造地位的一個表現:「對歷史的關注,尤其是救贖歷史,卻以犧牲自然為代價;事實上,創造被視為服務於以色列歷史的工具。」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