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亦甜 患病亦樂 黃仲彬夫婦實踐愛的誓約


一般人在遇到逆境或困難的時候,少不免會埋怨,心中憤憤不平,甚或不斷追問「為甚麼是我?」(Why me?) 然而,在精壯之年患上小腦萎縮症的黃仲彬卻經常反問:「為何不是我?」(Why not me?)雖然突如其來的頑疾,打亂了他的生活常規,事事更需假手他人,但因著妻子實踐了愛的誓約,使他在神的恩典中,可以勇敢活下去。
軟弱中剛強 神有預備
黃仲彬一家四口在1998年從香港移民溫哥華,而他也很快就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受聘於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飛機維修部。安居樂業,一切似乎都很平靜、很美滿;沒想到在2007年6月開始,他經常感到疲倦,有時還會四肢乏力,於是立刻到處求醫。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和掃瞄後,發現他的小腦有一部份空白,終被醫生確診為小腦萎縮症,一個暫時還沒有藥物根治的病症。

黃太太憶述當日的情形時,依然不住地感恩:「即使丈夫患上這個病,我們仍看到神在掌管--在病發之前,他剛好重新受聘於加拿大航空,工作地點則在滿地可。感謝神,在他經常往返溫哥華及滿地可兩地途中,因著神的保守而沒有發病,這樣才可以再獲聘用。在時間上真看見有神奇妙的安排,有了公司的保險和保障,便可減輕日後的醫療費用。」
患難中歡樂 活在當下
患病初期,黃氏夫婦四出訪尋名醫,並且嘗試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包括:針炙、電療、中醫,後來更一度接受自然療法。此外,負責的主診醫生診斷後,認為黃仲彬的血液裡含很重的金屬,遂建議以藥物直接注射入血管,同時再加入一些輔助藥物,相信有助改善病情。可是,經過兩星期的治療,而且也付出了昂貴的醫藥費,情況並沒有絲毫進展。「本來滿懷信心的我們,感到希望再次落空。當太太進一步向醫生查問,到底需時多久、要花多少金錢,才可以把我的病醫好時,醫生卻給出一個模棱兩可的答覆,致令我們作出了一個決定--與其傾盡我們的能力和財力,只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倒不如活在當下,把握現在的每一刻,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自此,黃仲彬夫婦專心倚靠神,不再亂撲撲求醫。回想起來,他常為自己不用開刀,不用服藥,免受許多皮肉之苦而感恩。
雖然,黃仲彬現時有很多事情還需要借助別人幫忙,而身體的情況也不可預計,但他卻曉得常常靠主得力,並且學習數算此刻能為主做甚麼,而不是緬懷昔日可以做些甚麼。此外,他也克服了心理和生理上的阻礙,放下自己的驕傲,願意接受信徒在金錢和生活上的幫助,可以坦然和信徒一同祈禱、一同歡笑、一同流淚。
「沒有人知道他的身體甚麼時候會惡化,他人生的路還能走多遠、走多久。但我相信只要存著一顆感恩的心,懂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而不是為失去的抱怨,自能積極面對人生。」黃太太坦言,夫婦倆現時每一刻都在享受--偶而吃一頓豐富的晚飯,兩人對話閒聊,平安喜樂度過每一天......
風雨中扶持 愛的誓約

如果沒有愛,有許多事情絕對做不來。黃太太提到了一幕感人的場面:「協助仲彬上廁所,畢竟是一件厭惡性的工作,我曾經一面嘔吐,一面流淚。那時,我看到他也在流淚,因為他見到心愛的人受了委屈,而自己卻是那樣的無助......」在這突變的衝擊中,她不離不棄;在憂愁中,她能勇敢面對,全因為那份終生不渝的愛。
然而,就是再堅強的人也有疲倦軟弱、灰心喪志的時候,黃太太亦然。每當想到不明朗的前路,難免有憂慮和擔心;遇上心靈低谷期,她就只有藉著禱告,以及跟教會弟兄姐妹彼此分擔來舒緩壓力。她不斷求神賜下耐心,讓自己可以更懂得包容,更懂得照顧丈夫。
「在我患病的這些年間,太太一直陪伴左右,除了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日常的生活作息外,家中大小事務、兩個兒子的教導,也落在她的肩膊上。」黃仲彬由衷的感謝神賜給他這麼一位好太太。
化妝的祝福 真愛見證

黃太太記得移民初期,曾硬性規定兩個兒子要在星期日一同返教會,直至18歲以後才有「自主權」。果然到了「自由」年歲,大兒子就不再跟隨他們去聚會了;可是,神有祂的時間和方法。以往大兒子常批評說,「你們這些基督徒......」言下之意,他覺得這班人自以為義,生活處事方式不入世,對基督徒似乎有點抗拒。可是,當他親眼看到父親患病以來,家中瑣事--上至房屋漏水,下至修剪後園野草等,都是得到「那班基督徒」義不容辭的幫忙,從他們無私的付出,真誠的關懷,印證了耶穌的愛,因而兒子的硬心腸也被打動了。為此,黃仲彬常為身邊能有一班愛神、愛人的弟兄姐妹而感恩,正因為他患病,所以有機會讓弟兄姐妹學習彼此服侍,體驗「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真實。
在婚姻關係脆弱的今天,看到黃仲彬夫妻,無論遭遇的境況是順是逆,他倆都能夠同心合意,並肩承擔,相愛扶持,實在令人感動。這個真實的見證再次說明,惟有神的介入,人才曉得何謂「真愛」--無條件、不問情由、甘願犧牲、全然付出、雖苦亦甜的愛。 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