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印鈔票解決國債可行嗎?

不斷增加的國債,現已高達天文數字,究竟如何償還?坊間有兩種很流行的說法:第一、認為政府最終只能破產,代表投資者手上的國債,最終有一天會變成廢紙;第二、各國政府必須在未來大幅加稅,間接將負擔延續至下一代,甚至更長遠,有點「父債子還」的意味。假如從個人理財的角度思考,這兩種說法看似很合邏輯,但是一個政府與個人或公司最大不同之處,就是政府可以依賴央行印鈔票去解決問題,因此從現代金融理論來看,這兩種說法並不成立。
最近有很多人關注英國國債的利息不斷上升,特別是30年國債利息已超越5.5%。假如從歷史角度分析,5.5%是過去25年最高的水平,其實長期國債利息上升,並不只是英國的問題,其他國家例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都出現同一種情況,只不過英國債息的升幅特別嚴重,所以惹起廣泛談論。
國債利息長期上升,代表投資者對國債的需求減少,又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需要付出更高的利息,才能吸引投資者購買。背後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全球經濟自COVID之後復甦,帶動利率從2022年開始回升;第二、過去兩年曾經出現高通脹,至今仍然未能回復央行鎖定的2%目標,市場對未來通脹的預期,是另一個決定債息的關鍵因素;第三、全球不穩定因素加劇,特別是美國展開全球貿易戰之後,對未來經濟的長遠影響難以預計,不明朗因素越大,長債利率就會越高。
袁國雄(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