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不打烊 一次露營的反思


在營前留影
暑假剛開始,我們一家便相約幾位好友,展開每年一度的郊外露營。孩子們期待已久,早早便開始收拾裝備,只待出發的日子來到,便可展開這趟親近大自然的旅程。從溫哥華出發,經過約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一個被群山環抱、環境清幽的營地。陽光灑落林間,微風輕拂,遠離城市的喧囂,置身於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中,讓人倍感舒適與輕鬆,彷彿整個人也在這片土地上得以安息。
雖然身處戶外,但垃圾分類絲毫不馬虎。這種對環境的尊重與保護,讓我們深受感動。事實上,自我們移居溫哥華以來,把垃圾分類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政府推行的回收政策相當完善,我們需要將廢物分為不同類別,包括:塑膠容器、金屬罐、紙品、食物渣滓、園藝廢料等。記得初到加國時,我們便開始學習把垃圾分類,很快便發現家中的垃圾桶不再短時間便充塞廢物,整體而言,廚房也變得整潔有序。
回想過去在香港居住的時候,垃圾處理往往只是表面功夫,環保意識並不普遍。那時候,很少會留意自己製造了多少廢物,更遑論思考它們的去向。相比之下,溫哥華垃圾分類的政策不僅有清晰的指引,這種文化更深植於居民的生活中。無論是政府推動的「零廢棄目標」,還是社區之間的回收日、免費堆肥發放活動,均體現出全民參與的環保精神。
短短數天的露營,不僅讓我們放慢步伐,親近大自然,更提醒我:環保不應只存在於城市之中,更應隨時隨處實踐出來,這是上帝給我們管理大地的職分。從家中到戶外,從日常生活到旅行,每一次把垃圾分類妥當,都是對地球的尊重與愛護,都是美好的見證,因為我們所管理的,不只是垃圾和資源,更是神所創造、神所愛的世界。
願身為長輩的,都能身教言教,將這份簡單、有意義,卻影響深遠的環保精神傳承給下一代;畢竟,保護環境,不是選擇,而是責任,是承擔,是對神創造萬物的愛的回應。

陳頌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