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鳥飛翔的異象說起……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九月
從群鳥飛翔的異象說起……
從群鳥飛翔的異象說起……
「公義樹」(The Oaks)——一個與中小型企業結伴同行,輔助企業以使命營商的基督教非牟利機構,自2000年開始至今,已走過25個年頭。回望這段旅程,一幕幕難以想像的畫面浮現眼前……今天,神的呼召沒有改變,祂的異象仍然延續,甚至正跨越城市與國界。
怎樣幫助中小企轉型
在中國神學研究院修讀道學碩士時,心中已有一個志向:希望整合信仰與工作,但並不知道該怎樣實踐;在三年神學裝備的過程中,這份心志慢慢具體化,特別是有一個問題常常縈繞心間——「如何能讓職場成為教會的一部分?」我一直相信,教會中不乏基督徒受過良好教育,擁有高潛力和才幹,且在社會上扮演著中堅角色,並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如何動員這些信徒,讓他們在職場上活出信仰、發揮影響力,這個問題成了我持續探索的起點,也成為「公義樹」成長的核心動力。在我神學畢業那年,正值亞洲金融風暴,無數公司和店舖相繼倒閉,營商環境陷入低谷;就在這個時候,神把七位背景各異的基督徒專業人士帶到我身邊,我們一起「做夢」,並單純地發出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中小企轉型?」因為這些企業若無法存活,將會牽連整個社會的運作與家庭的穩定。究竟我們的專業知識和信仰價值,可否成為一種支持和轉化的力量?然而,比起「可不可以做」,我們更在乎「是不是神要我們做」,為此大家花上一年時間,專心等候、禱告、尋求和印證。
群鳥飛翔畫面震撼感動
期間,我參加了一個在馬六甲舉行的教牧退修會。傍晚時分,我倚窗而立,目光竟被窗外景象吸引——成群小鳥飛回不遠處的樹林,這樣的畫面令我很是震撼,心裡泛起說不出的感動。沒想到,翌日清晨又有另一幅更深刻的圖畫迎接我——天剛破曉,在晨光襯托下,見到一群群小鳥從林中飛出來,朝著晨光的方向展翅飛翔;就在此刻,突然想起在80、90年代,那些在香港的中小企三五成群地返大陸開廠。回港後,我將這個景象跟發起人一齊分享,並問:「這個會不會就是我們陪伴這班中小企同行的印證?」之後,我們不斷祈禱,求神親自將屬於這事工的異象、名字和使命賜下;同時神又給我《聖經•以賽亞書》61章,那正是《聖經•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的第一篇講章。我們在當中領受到要和聖靈同工,還有一幫人是被神親自去更新改變的, 以致他們被稱為「公義樹」,意即讓人經歷神的改變後去彰顯神的榮耀。這些被更新的人,並不只停留在個人改變的階段,而是要如經文後段所描繪的,如何參與重建,成為神的僕人和祭司,且在文化和社會中見證神的國。由於覺得這段經文很有意思,我們便用了「公義樹」為機構的名字,盼望可以和中小企老闆同行,做神看為合宜的事情,並讓神介入他們的生命、生意、商場和工作。
金銀都沒有只有耶穌
沒想到,身邊的人一聽說「公義樹」願意幫助中小企,便主動聯絡我們。隨即我們八個發起人組成小隊,準備出手去幫助其中一位老闆解決他生意上的難題;可是,很快發現事情遠比想像中複雜——他不只陷入經營危機,還開發了一些新產品,借了政府和私人資金,背上高達1,000萬驚人的債務。原本滿腔熱血、準備大展拳腳的我們,很快就明白,他的債務危機並不簡單。他開門見山地問我們能否實際地提供資金支援他,當時我鼓起勇氣對他說:「金和銀我都沒有,只有耶穌的名字,你要不要?」他聽後,幾乎想把我們趕出去,覺得我們完全不貼地、不實際。結果我們無功而還,帶著無奈離開。那次的經歷之後,內心有了更深的感動,儘管表面上看似是金錢問題,但是否還可以從其他角度出發?於是,我再去找那位老闆,請他道出創業的原因、金錢對他的意義,以及這份事業與信仰之間的關連;從而彼此展開了深入的對話,談生意、談管理,也談內心深處的掙扎。就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在管理上有不少可予調整之處,他對許多價值觀也未必有意識地去反思。
真正翻身非單靠「給錢」
為此,我決定每星期都到他的公司跟他見面,每次我都嘗試引導他,去思考一些更深入的問題,整合生意和信仰;例如「你做生意的核心價值是甚麼?」「你的信仰在生意當中扮演甚麼角色?」他坦言:「我有傳福音,也有開小組,但在生意上有些『位』,我知道神未必喜悅,我自己不做,讓別人去處理。」這種想法說明他已將信仰和工作切割,把屬靈的事留在星期天的教會生活,而平日的營商世界則照世界的方法操作。另外,我也協助他一步步拆解和省察領導團隊的課題,一些在他看來「理所當然」的觀念,其實正需要回到《聖經》來一次重整。感謝神透過這位中小企老闆來訓練我們——「公義樹」到底該如何幫助中小企真正「翻身」?我們漸漸明白,翻身並不是單靠「給錢」就能解決,因為如果一個人的核心價值、觀念和思維沒有改變,即使得到金錢支援,問題遲早會再次出現。所以第一步是先深入了解對方目前的處境,找出問題真正出現在哪裡,然後陪伴他們進行「思維上的轉化」——不只是談信仰,更要在實際層面上幫助他們檢視管理、領導、決策與企業文化,並提供一個「整全的理解」,從而作出具體的分析與導引。
神行奇事避過倒閉危機
所以,每次跟那位老闆見面,我都會問:「這個星期,上帝在你的處境上有沒有介入?」逐漸地,他的分享越來越多,越來越深;之後我們發現,這些面談是三方的會面——聖靈也在其中。原來真正的翻身,不是靠我們的策略與方法,而是神親自在過程中動工。有一次,突然接到他的電話:「債主追債追到門口來了,我現在躲在工廠的廁所給你打電話。」一邊聽著他幾近絶望的求救,一邊在心中迫切禱告。我說:「你能不能先深呼吸一下,然後出來誠實地面對對方?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不需要說謊和躲藏。你告訴他現在真的沒有能力,看看有否可能進行債務重整?」那時這間中小企已瀕臨倒閉,甚至要賣樓,太太也準備跟他離婚,整個家庭的生活將徹底被改變;但就在絶望的邊緣,我看到神奇妙的手開始工作——債主願意暫緩追討,政府也願意重新談判,甚至答應為他安排債務重整;更奇妙的是,神預備了一位投資者入股成為股東,為他的公司注入急需的資金。最近與他再聚,他告訴我他退休了,公司的股份已轉讓給員工,他在旁啟導他們,延續公司的發展。我聽罷,感動不已,原本負債纍纍的公司,死而復生,並可以傳承下去,上帝的恩典令人驚訝!這一切完全不是我們的能力所能安排,神用祂的方法,在祂的時間裡,為他帶來真正的資助與翻轉。
早餐祈禱會學《聖經》教導
其實,要一間公司真正翻身,第一步不是改變生意策略,而是老闆本人的生命要先改變;第二、是改變與神、與人的關係;第三、是他整個人對生意的心態和思維的改變。正如那位老闆學會了讓神居首位,自己則作神託付的管家和僕人,又學會在每個處境中等候神的帶領,願意調整自己與神、與人的關係。當他這樣改變時,整個眼界和想法都不一樣,雖然困難仍不少,但他知道神從不缺席,這是一個全新的信仰體驗——原來,營商與信仰是可以結合的,神不只是星期天的神,而是每一天、每個生意決策中都與他同在的神。有了這第一顆種子的啟發,我們認為若要祝福更多商人,不可能逐一個別輔導。於是我們開始了「早餐祈禱會」(PB),以集體方式分享《聖經》的教導,提升他們讀經和禱告的質量,並設計《商與道》的課程——自2003年起至今已開發了192課,全部以華人文化與中小企處境編寫,並以廣東話、普通話、繁體、簡體呈現,這些材料不是翻譯自外國版本,而是「公義樹」的導師團隊集體開發,從華人視角出發,幫助生意人應用《聖經》,實踐「使命營商」。
再見25年前異象得印證
從沒計劃過在多倫多開展「公義樹」事工,但神卻透過一對做生意的姊妹Hilda 和 Rachel來印證祂的旨意。在她們的生意遇上危機,品牌註冊遇到困難之際,「公義樹」陪伴她們同行,與她們一同面對、禱告,並尋求不同的人協助處理問題。結果因著神的介入,最終奇妙地順利取回品牌權益;這段歷程深深觸動她們的心,也讓她們更渴望能在多倫多建立「公義樹」,好讓更多生意人可以得著這份來自神的幫助與祝福。這個建議讓我開始反思:會不會是神也希望在多倫多撒下新種子?就在我與投身公義樹事工多年的吳欽亮傳道(Pastor Edward)聊天,無意中提到「或許有機會在多倫多拓展」時,他竟回應說:「我正準備退休去多倫多!」這樣的連結讓我們決定,進一步探索開拓多倫多中小企事工的可能性。去年我再前往馬來西亞,心裡默默問神:「如果祢仍然願意『公義樹』繼續走下去,可否讓我再一次看到這個異象?」有一天,我因為約好跟Edward通電話,所以留在酒店,不料在通話之間,透過酒店的大窗,我親眼看到群鳥飛過來,直奔面前的樹林——正如25年前神給我的異象那樣清晰。那一刻,我深深確信:神給「公義樹」的呼召沒有改變,祂的異象仍然延續,甚至正跨越城市與國界。
龔邱華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