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的實況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十月

宜居城市的再思
在國際舞台上,加拿大既是G7成員國,也是許多移民嚮往的落腳地;不久前,溫哥華更被譽為北美最宜居城市之一。然而,在這耀眼的光環背後,現實情況卻未必如此理想。兩、三年前,一些以「救生艇計劃」移居加拿大的香港人,因求職困難、房租與生活開支沉重,不少人最後不得不回流返港。至於眾多難民,即使獲得政府與機構的援助,他們在這裡的生活仍然承受著難以化解的壓力。經濟重挫的氛圍
美國對鋼鋁及軟木徵收關稅,重創相關行業;中國則以100%關稅反制加拿大菜籽油,直接影響農民收入。8月,加航員工罷工造成全加旅客不便,額外支出不菲;9月初卑詩省3.4萬名公務員罷工,酒類服務停擺,餐飲業首當其衝受創。此外,在美國關稅的壓力下,加拿大經濟前景不容樂觀,房地產受影響,栢柏文市道亦陷低迷。夏季肆虐的山火,更蔓延至卑詩、西北地區(NWT)及草原三省,使民生與經濟雪上加霜。「卑詩渡輪」早前將4艘新渡輪訂單交由中國製造,無法創造本地就業機會,已被多方詬病。渥太華方面,總理卡尼承諾的預算案將於秋季國會公佈,惟財長商鵬飛已先發預警:緊縮措施在所難免,聯邦機構亦須瘦身,對公務員而言,這無疑是個壞消息。感恩月學會感恩
山火未熄、房價高企、關稅壓境,民間叫苦連天。若「宜居」僅停留在城市美名,而無法反映在生活品質上,終究只是空殼。加拿大雖是許多移民心中的首選,但這裡並非「人間天堂」,要真正立足與安頓,挑戰仍在。但若與深陷戰火、天災、瘟疫、水深火熱的人民相比,加拿大已屬難得的樂土。正因如此,身處其中的人更應學會感恩,這也解釋了為何10月13日是加拿大感恩節,其淵源可追溯至早期歐洲移民初到新大陸,在第一次豐收後,他們對上帝的恩佑獻上感謝。
值得反思的十月
十月素有「革命之月」之稱。上世紀俄國的「十月革命」與中國的「辛亥革命」,皆在此月留下深刻烙印。10月24日是聯合國日,2025年更將迎來聯合國成立80週年,這一日,究竟應該慶祝、緬懷,還是反思1945年創設此國際組織的初衷?同時,亦值得檢視聯合國80年來發揮了多少實質作用。十月還是諾貝爾獎揭曉的季節,屆時究竟哪些國家摘得殊榮?誰將獲得本屆和平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