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注射屋 令社區更不安全


原因之一是,這些設施營運後短短一、兩年間,治安明顯惡化;然而,衛生當局與政府卻一再強調其成效「顯著」,聲稱能減低危害,甚至挽救性命;但這真的是事實嗎?
根據卑詩疾控中心(BC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的數據,因濫藥致死的人數,從2008年的183人飆升至2023年超過2,500人,而且持續上升,平均每天有6.2人死亡。疾控中心更承認,在卑詩省濫藥致死的人數已高於謀殺、交通事故與自殺的總和。
哈佛法學院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也指出,溫哥華市中心東端安全注射屋周邊,已聚集約5,000名吸毒者,並吸引數以千計的人前來購買和使用毒品;若加上性工作者,當地涉毒相關人口高達3萬人。當時溫哥華市總人口僅約60萬人,也就是說,至少5%的市民生活在與毒品密不可分的環境中,這還是10年前的數據,今天的情況只會更加惡劣。
在Tripadvisor等網站上,更多影像顯示該區景況:行人如同「喪屍」般遊蕩,大部分店舖關門或加裝鐵閘自保,街頭充斥糞便、尿液與濃烈的毒品氣味。這些都說明,當初地方政府以為引入安全注射屋能改善治安,實際卻是自欺欺人,等到發現真相時,已經悔之晚矣。
美國俄勒岡州(Oregon)的經驗更具警示:當地一度通過「毒品非刑事化」法案,但因毒品氾濫急速惡化,一年後便被迫廢除。這提醒我們,必須警惕政客為迎合某些既得利益者而推出荒謬政策,卻讓廣大市民承受苦果。唯有嚴格監督民選議員,並要求他們勇於糾正錯誤,社區才能真正重獲安全。 盧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