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極樂園》:在愛的記念中連結生命與追尋公義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十月
《玩》故事背景是亡靈節
10月31日是萬聖節。在墨西哥文化中也有類似節日,稱為「亡靈節」(西班牙文:Día de los Muertos);獲2018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玩轉極樂園》(Coco),故事背景正是亡靈節。電影講述男主角米高熱愛音樂,並以已過身的明星德古拉司為偶像,但米高一家不允許他玩音樂,因家族認為米高的曾曾外祖父,因熱愛音樂而拋妻棄女,所以不想後人步其後塵,甚至不讓子孫記念他;然而,米高太愛音樂,不理家人反對,以音樂參與在亡靈節舉辦的天才表演。米高從一張家族照片中猜測自己是德古拉斯的後人,於是沒樂器的他闖進偶像的陵墓,拿走他生前用的結他參賽,不料這舉動就令他進到陰間。
喚起Coco對父親的回憶
亡靈節是打通陰陽兩界的一天,而只有親人在那天拿先人的相片作記念,先人才能渡到生人那邊與他們相聚。米高在陰間希望跟德古拉斯見面,途中遇見不能與在生家人相聚的海特,海特承諾帶米高見他的偶像,條件是米高返回陽間後,要把他的個人照給他的家人作記念。在這趟陰間冒險旅程中,米高發現原來海特就是他的曾曾外祖父,而德古拉斯竟是殺害海特的兇手,因此米高一家一直誤解了海特一去不返的原因。於是,米高返回人間後,用結他向記憶逐漸模糊的曾外祖母Coco,唱出從前海特離家前跟她唱的歌曲 Remember Me,希望喚起Coco對父親海特的回憶,因為如果生者不再記得陰間的人,他們就會經歷「終極死亡」(the final death),灰飛煙滅。Remember through remembering:肉身死了生命仍在
《玩》的一個重要信息是死者能與生者結連,而前者因後者愛的記念才不致經歷終極的死亡,這信息跟基督信仰既有不同亦有契合之處。一方面,基督教相信所有生命在肉身死後,並非如不少信徒那樣認為直接「上天堂」或「落地獄」,而是處於陰間、「居間」或是「睡了」的狀態(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等待上主把萬物更新,也就是新約學者賴特(N.T. Wright)經常提及的「死後生命之後的生命」(life after life after death)。所以,死者是否經歷終極死亡,不是取決於生者之記念,而是上主的決定和行動。但另一方面,基督教傳統認為生者能在記念中與死者結連。相傳萬聖節源自古凱爾特人(the ancient Celt)在西曆11月1日的「薩溫節」(Samhain);人們認為這天陰陽兩界開通,而他們因害怕被幽靈滋擾,於是扮成鬼怪作掩護以自保—這就是今人在萬聖節「扮鬼扮馬」的由來。
愛在這裡才不懼怕死亡
大公教會不否認陰陽兩界相通,但就轉化薩溫節的意義,立此為「諸聖日」(All Saints’Day),記念已離世的聖人—不是懼怕他們,而是向他們表達愛與尊重。10月31日的“Halloween”,其實就是「諸聖日」前一個晚上的意思(“Hallow”:Saints;“een”:e’en, evening);而11月2日就被定為記念所有亡靈的「諸靈日」(All Souls’Day)。一些新教信徒不了解自己的信仰傳統,以為記念先人就是「拜鬼神」,或將這行為和萬聖節塗上恐怖可怕的色彩避而遠之;那知大公教會早就吸納萬聖節並轉化其意義,叫人無需懼怕,而是可以用另一心態看待和度過這節日。《玩》中 Remember Me 喚起 Coco 對父親海特的回憶,具體、感人地呈現為何記念先人重要,而這遙遙呼應大公教會的傳統:我們的生命需要超越時空的愛的連結,因為愛在這裡,我們才不會懼怕死亡。
重探歷史還受屈者公義
記念和回憶一個人意味著走進那人的歷史,但我們如何記念和回憶人的一生,則很受我們現有的理解框架影響。就如《玩》中德古拉斯於陰間,原本跟他在生時那樣受萬人景仰、得到無數祭物,但這只是由於他殺害海特一事沒被揭發。米高的長輩向子孫說,海特為追求個人夢想而拋妻棄女,那知這是因他們一直不曉得,海特是被德古拉斯謀殺而從此沒有回家。世上有很多人壞事做盡卻被歌功頌德;更多人受屈被欺,但死後仍公義未伸。其中一個原因是,由於我們的記憶框架被操弄。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在《一九八四》的一句名言是「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
聖餐中記念受屈的生命
我們有多少回憶和記念,是受今天當權者或意識形態影響?今天,有多少大國領導人在試圖抹去,或改寫民族、受屈受苦者的痛苦歷史?我們在生者要做的,是恰當地記念和回憶每個生命。再鄭重一點說,借用法國哲學家利科(Paul Ricoeur)的說法,就是彷彿我們每個人都欠了前人的債,唯有盡力公正地評價、回憶、記念每個人的過去,我們才算還了自己的債務。實踐這道德責任的場所,其實離信徒不遠:如果採取聖餐記念的立場,我們要明白這禮儀不單止是為記念耶穌為我受死,它也提醒我們要記念世間所有含冤、受苦、被忘記的生命;因為,耶穌在世經歷的正是這些生命經歷的;餅和酒象徵耶穌的身體和血,而耶穌就是這些生命的代表;所以我們也當在愛中記念受屈與被遺忘的生命。
何兆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