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的實戰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五月

治療過程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領悟力很高,很快就可以完成治療,有些人需要拖長約見時間,慢慢去拆解;而我的職責就是聆聽,是不離不棄。
總不要輕信表面的陳述
一般人總是滿足於表面的陳述,停留在表面的行為現象,就以為足夠。我的職責是聆聽,深入的聆聽來訪者的經驗,就算他是帶著醫生給他的診斷標籤(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我也要聽清楚他裡面的經驗,更立體地了解這個人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樣子的前因後果,因為標籤會過度簡化了一個人的複雜性。比方來訪者說,有專家診斷他是「返社會性格障礙症」*(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特色是容易暴怒、觸犯法例、對別人痛苦麻木、以侵犯操控別人為樂。通常嚴重的罪犯、黑社會分子或冷血殺手都有這些特質。)我不會照單全收,我會想了解他標籤的看法。一般人如知道這標籤的內容,通常都會被嚇壞,想盡快遠離面前的人,但如果那位專家以為,給了病人一個疾病標籤就能「喚醒」來訪者,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他很想改變這種性格,我就會具體了解他想從那方面改善自己入手;如果他說,不喜歡自己太麻木不仁,我可能會和他探討何以將情感隔絕的經驗;可是如果他以這種性格讓他得到力量和自信為榮,整個入手點就不一樣,可能先了解為何他有這種極端傷害人、威脅人的渴求權力,他可能會帶你去到一個「人善被人欺」的痛苦成長經歷。若繼續詢問下去,來訪者就會呈現一個更有質感和色彩的人生,讓他有血有肉地跟你一起感受自己生命的溫度,更走近常被忽略了的內在經驗。
心理治療過程所需時間
西方醫學的角度比較傾向物質化和藥物化,很難想像精神分析是怎麼做的。若有人問:心理治療要多長時間?如果是感冒,好好休息三、四天,通常都會好很多;可是,一個人的靈魂出事,情況就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來訪者,性格成熟、人情練達、有穩定愉快的工作,也有美好滿足的人際關係,敢迎向生命的真相(不管是好是醜),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這種人遇到任何心理困擾,都會比較快走出來,可能十次約談已差不多。相反,有些人成長坎坷,自環境吸收了很多壞習慣、壞思想,裡面自卑又自恨,造成日後工作及交友上諸多的障礙,你想在短時間幫助這種朋友達致明顯的進步,幾乎是不可能的。挖下去圖畫會完全改觀
還有另一個原因,令我們難以一開頭就確定療程需要多久:大部分求助者對內心世界的察覺都比較表淺,開頭他們描述需要求助的問題(presenting problem)只是冰山一角,再挖下去,圖畫會完全改觀。例如一名來訪者,起初是為「一事無成」的人生帶來改變,探討下去,他忽然爆出一句意料不到的話:「我要努力維持零分。」然後仿似覺醒說:「我的人生最多只有零分,大部分時間是負分,然後努力讓分數不要再掉下去......」很明顯,所謂一事無成,原來有這個強烈的信念擋著他進步;於是更迫切的治療目標,是陪他走近這信念,探索信念「必須零分」的起源,或超越零分的禁區⋯⋯再探討下去,一些鮮為人知的,或早已忘懷的往事就可能浮起,背後難免有一些創傷記憶,需要我們溫柔地了解和接住。關愛陪伴代表主愛臨在
《聖經》勉勵:「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翰壹書3章18節)有時候,我覺得傳福音可不一定要赤裸裸地向來訪者講福音訊息,作為心靈關顧者,能持續保持耐心和溫柔地去聆聽、明白他深層的內心世界,不離不棄,就是對「上帝道成肉身的愛」最具體的見證。
許德謙牧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