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量包裝製造垃圾
廢棄的包裝難以分解
今次探討的主題是「包裝」(packaging),特別是當中「過量包裝」(excessive packaging)所衍生的問題。在日常消費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接觸到各種塑膠包裝,有時甚至是紙質與其他物料混合而成的複合包裝;其實這些塑膠大多由石化燃料提煉而成,當這些包裝被廢棄後,因為難以分解,最終大多只能被送往堆填區、河流,甚至海洋。我明白有些過度包裝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為了保鮮、方便數量管理或是銷售運輸上的考量,某程度而言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現時的制度與供應鏈結構下,看似是難以避免的安排。
回收塑膠難加工再用
但問題是,是否每一件商品都真的需要塑膠包裝呢?其實,加拿大已經有少部分市政府開始著手推動回收工作;然而,即使成功回收,目前在國內仍缺乏完善的工業體系,來進行有效的再加工和循環利用。通常這些回收塑膠會被運送至第三世界國家處理,其中一部分會再被製成其他塑膠產品,但仍有大量會流入垃圾堆,甚至最終進入海洋。如果這些國家無法有效地處理回收物,便會以露天焚燒或工業焚化爐方式處理,而在這些焚化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有毒氣體,對當地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脅。
以蜂蠟布替代保鮮膜
至於紙製包裝,雖然相對而言容易分解,但它們仍然是來自森林的資源。當紙張未被妥善回收利用,最終只會進入堆填區;因為屬於有機物質,分解時會釋放出一種稱為「甲烷」的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倍,對環境的破壞同樣不容忽視。除了在消費過程中接觸到的塑膠與紙張包裝,我們在家中也常常使用大量保鮮膜,這些屬於塑膠類的產品,對環境同樣造成相似的負擔。在家中是否可以減少,甚至停止使用保鮮膜?其實市面上已有一些替代品,例如蜂蠟布(Beeswax wrap),既可取代保鮮膜,又可重複使用,只需清洗後即可再用,是一種非常實用又環保的材料。
選擇少或無包裝商品
近年隨著網購盛行,我們發現收到的貨品包裝比在實體店購買的更多,包括紙盒、塑膠、泡綿(Foam)等保護材料,這些物料無形中加劇了過量包裝的問題。那麼,我們是否真的有需要這麼頻繁地網購?另一個減少包裝的方法,就是自備容器或購物袋到商店購物。這樣不僅能避免不必要的包裝,也是一種實踐環保生活的方式。面對過量包裝的問題,我們作為消費者,可以選擇少包裝或無包裝的商品;同時也可以與店家溝通,反映對過度包裝的不滿,甚至直接向生產商提出建議,希望他們提供更環保的選項。
摒除「用完即棄」文化
我們的民意代表也應積極反映市民的心聲,促請政府在立法與監管上,針對包裝和垃圾問題作出應對與改善。我們經常會接觸到許多一次性即棄的物品,例如膠袋、餐具、外賣盒等。這種「用完即棄」的文化,是否真的值得延續下去?若能選擇可重用的物品,或者願意多花一點時間自行清洗餐具,雖然可能會帶來些許不便,卻能為我們的環境帶來長遠的改善與希望。
趙汝圖(國際基督教自然保育組織A Rocha Canada社區外展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