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誕生的精彩(四)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八月
本期從禤浩榮的《創造神學》第五章「基督徒與世界」、第六章「萬物原歸於一」和第七章「論世界之初」,來看從無秩序到有秩序的創造。
人存留著一點美善
在第五章,作者首先談到非信徒的美善本性。他從《聖經》人性論來解讀。《聖經》認為真正的罪是人與上帝的關係破裂,表現為不信靠祂,然後從心思意念和行動上表現出來,罪的工價就是死(羅馬書6章23節)。基督徒因著信靠基督而被上帝稱為「義人」,被賜予永生,也按《聖經》的教導行善,雖然此世生命中的「老我」還會時而犯罪。從整個人類來看,人犯罪墮落後,在被創造時所具備的上帝的「形象樣式」,並未完全消失(創世記5章3節),非信徒仍然可以行善。作者舉了《聖經•路加福音》的少年官為例,儘管他最後沒有信靠耶穌而得到救贖之恩,但他平日所作的,符合摩西十誡中一些誡命的行為,仍然是善行,這些善行對人、對己、對社會仍是有益的。作者接著談到世界的一切真理都是屬上帝的真理(All Truths is God’s Truth),《聖經》福音的真理是救贖性的,涉及永恆的生命,所以是最高的層次。其他諸如道德倫理、科學認知、理性方法等也有真理的內容,每一個人,每個民族和每種文化,或多或少都擁有後面層次的真理,故此會「存留著一點美善」。所以作者認為,信徒不宜以一種非我族類的心態,而隨便論斷非信徒,他這一大段寫作,是對基督徒很懇切的提醒。
建立「天國」於人間
作者又講到一個敏感的話題:建立天國於人間。傳統上,許多教會不贊成社會福音和人間天堂的觀念,而相信真正的盼望是在天堂。作者從創造神學來闡述,認為直到如今,上帝不斷地恢復被罪扭曲的創造秩序,而基督徒要與祂同工,竭力建立天國於人間。伊甸園就是人間天堂,上帝與始祖同在(以馬內利),今後在新天新地,信徒與上帝全然同在而享受完全的安息。在這兩端之間的歷史中,耶穌宣講的天國八福,就在這些得到福氣的人中體現出來,天國就在信徒的心中(路加福音17章21節)。作者認為:信徒群體就是伊甸園的延伸,舊約的選民、新約的教會,上帝都在其中掌權,推延開來,哪裡有愛和美善,哪裡就是伊甸園,就是人間天堂,而最終的完全實現是在新天新地。筆者相信上帝的國已經在世界中開始了,但對於「人間天堂」的提法有保留:一、現在的信徒仍然有老我的罪,並不能完全反映上帝的榮耀,也達不到上帝聖潔、公義、憐憫、完全的標準;二、撒旦邪靈和人性惡的勢力仍然強大,靈魂體的、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光明與黑暗的衝突長期存在;三、信徒也會軟弱,肉體也會死亡,這和伊甸園中全然和諧的特徵和新天新地中「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示錄21章4節)的景象差距很大。普世教會提出整全福音觀,以救贖福音為核心,同時積極參與社會關懷和保護受造物(自然),是比較合乎中道的提法,它關注更多人信耶穌,更多人和其他生命可以沐浴在天父普遍恩典的甘霖下。
「原為一」觀念的擴展
第六章由《聖經》「原為一」的帶有神秘色彩的觀念中,擴展到一系列的「原為一」:我與父原為一、人類原歸於一、我與祖先和後裔原為一、男女二而為一、受造之物原為一、伊甸園與新天新地原為一,其中有些神學討論和現實應用很有意義。基督教之上帝觀,最特別之處,就是三一上帝觀,獨一的上帝,卻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祂的美善和三個位格間的和諧,成為創造神學的基礎。作者引用一系列經文,強調始祖亞當是整個人類的代表,《聖經》有「以一替眾」的觀念;而信徒也在基督裡成為一個身體,所以「《聖經》整體上也沒有說信仰是個人化的事情。信仰是群體的事。」主禱文也是說「我們」,而不是「我」。現代個人主義高漲,大大削弱了群體觀。關於家庭的兩方面的合一,在前者要注重克盡孝道、愛國情懷、教養兒女。一些教會講家庭觀,絕大多數是講夫妻關係,忽視了孝敬父母,乃是摩西十誡中論及人倫道德的首要。北美的一些華人基督徒,不敢或不願意講愛自己的祖國,彷彿一說愛地上的祖國,就是不追求上帝的國,這既不符合《聖經》,也顯得無情,作者感慨:「飲水思源,信徒對祖國又豈能忘情呢?」家庭中還有兄弟姊妹情,作者沒有談到這點。在講夫妻合一時,作者提出《聖經》主張男性為主導,男主外、女主內,丈夫要愛妻子的原則,他認為這不應隨文化變化而變化。《聖經》講妻子是丈夫的幫助者,意思是否女主內呢?
伊甸園和新天新地
所有受造物原為一,人和其他自然物從來源論和兩者的受造本質來說,是一樣的。作者認為伊甸園和將來的新天新地有著連續性,但又有分別,後者不是物質的世界,而是靈界;筆者對此持不同意見,新天新地是身體復活的信徒安身立命之地,哪能是沒有物質的純靈界呢?在最後的第七章中,作者談到許多有趣的問題,如世界歷史有多久、生物是否有進化的過程、地球是否曾出現人類以外的其他智慧活物等。這些問題往往吸引著愛思考的人。
權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