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樹陰影下》:創傷的幽靈與重塑的聖靈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八月
患創傷後壓力症的退役老兵
近期以色列和伊朗的戰爭令我想起由伊朗導演 Hossein Molayemi 和 Shirin Sohani一起執導的《柏樹陰影下》(In the Shadow of the Cypress)。全片只有20分鐘且沒有對白,卻拿了今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讀者可在Vimeo網站搜尋和租看。短片講述一名患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的退役老兵,以及竭力幫助他、卻被他嫌棄和粗暴對待的女兒的故事。當女兒決定放棄爸爸離家出走,在門外卻驚見一條擱淺的鯨魚;父女想辦法合力把鯨魚帶回大海卻不成功。女兒唯有不斷向鯨魚潑水,為牠舒緩痛楚,父親見無計可施就獨自划艇到海中心,找著他昔日用來作戰的大船。他打掃船隻,又為船身掃上油漆翻新,但從前在船上射擊戰機,並因此喪失妻子的回憶,不時竄進腦海。父親返回岸上後,見海鳥羣起啄食鯨魚魚身,並攻擊嘗試趕走海鳥的女兒,畫面觸發他想起,往日戰機攻擊船上他們一家的片段。女兒因爸爸和鯨魚而弄得筋疲力竭睡著了,突然聽到屋外鯨魚被拖進大海的聲音;原來,父親用繩綁起鯨魚尾巴和大船,然後打破船身讓水湧入,借助其下沉力將鯨魚拉回大海。
倏忽出現和無以名狀的幽靈
這是個充滿象徵且非常感人的故事。導演說他們沒有一個特定的信息要傳達,短片可引起對戰爭、環保、女性地位等議題的討論。他們持開放態度,並留待觀眾對故事自行解讀,但PTSD肯定是他們希望觀眾思考的題目。自「911事件」後,民間和學術界多了對PTSD的討論;創傷理論指,創傷的破壞力在慘劇出現後延續,而非只停留於事件發生的一刻;而且它仿似無以名狀的幽靈,在人不為意時突然浮現,但當它稍為消失,PTSD患者又難以用言語或圖象把它準確地描述出來。情況就如短片裡的父親,海鳥在他頭上飛過,就會令他突然想起戰機;錘鐵釘和敲木板聲、收音機的雜音、沸水聲加起來,也會勾起他在船上作戰的回憶。旁人以至當事人於事後也認為,這些聯繫匪夷所思,但當事人就是被創傷的幽靈縈繞困擾(haunted),以致忽然產生焦慮甚至跌進深淵的感覺;加上患者難以表達感受,就令身邊照顧者倍加困難。其中一位導演 Shirin Sohani 說,她父親是參與了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的老兵,參戰令他父親在戰後身心靈受損,並影響了父女倆的關係。柏樹在波斯文化中象徵堅韌和純真,但它不能提供面積大的樹蔭讓人乘涼。全片沒出現柏樹,但影片命名為《柏樹陰影下》,實在意味深長。 使創傷的幽靈「現形」「曝光」
因此,助PTSD患者康復的第一步,是幫他們勾勒、描繪出創傷的幽靈,令它「現形」、使它「曝光」,讓患者不再冷不提防,並因而可正視它、處理它的影響。其中一個方法是,向他們講述有機會引發他們共鳴的故事,嘗試以這些故事替他們說出心底難以言喻的傷痛、困擾等感受,令創傷的幽靈被看見,《柏》其實正發揮了這功能。動畫和沒有對白的特色,更增強觀眾的代入感和擴大因應處境作解讀的空間。神學界近年亦掀起創傷研究的熱潮。例如有學者以民族創傷角度,探討《聖經》裡先知的心路歷程,以至整個舊約很多書卷成書的原因;一些新約學者以創傷角度重新詮釋如多馬的懷疑(約翰福音20章24至29節)、以馬忤斯路上兩個門徒的故事(路加福音24章13至35節),叩問這些記載是否門徒因耶穌死了、經歷過創傷後產生的回憶表述。教義方面,學者 Serene Jones 在 Trauma and Grace 一書精采地以「三一論」嘗試捕捉女性流產的創傷,並說出上主如何感同身受:聖父體會出自孕婦、懷在她肚裡的生命逝去的傷痛,因為出自聖父的聖子被釘十架,同樣是在聖父懷中死去。這些對《聖經》和教義的詮釋為創傷的幽靈賦予形貎,幫助PTSD患者說出他們內心的感受並給予安慰。
聖靈重塑生命相遇創傷心靈
令創傷幽靈「現形」後,下一步是把它重塑。已發生之事件不能被抹去,但可被重新詮釋其意義,以致改變創傷對患者的影響。《柏》中父親起初把船隻打掃翻新,但任由他如何重整粉飾,也掩蓋不住創傷幽靈的倏忽出沒和突襲。最終,他用了一個徹底的方法重塑過去對自己的意義,就是砍爛載滿創傷回憶的大船,任其沉沒大海。精采之處卻正是大船的下沉,救了鯨魚一命—如果鯨魚的擱淺是讓父親看見自己生命的擱淺,令那日夜縈繞他的幽靈「現形」,那他親手破壞船隻,大概寓意他那重拾新生的渴望和行動。片尾顯示船下沉了,父親則浮上水面,女兒划艇去找他,鯨魚則重返海中暢泳,並發出似是歡愉的叫聲。身為信徒的會相信,聖靈參與在這個重塑生命、解救生命脫離枷鎖,並與創傷心靈相遇的過程裡,因為祂本是具創意、作新事、予新生的主。
何兆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