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華裔省民怎麼說?

根據2021年加拿大統計局人口普查的數字,當時阿省人口約417萬,華裔人口約16多萬,在少數族裔中人口排行第四位,第一位是南亞裔(近30萬人)、第二位是菲律賓裔(約21萬多人)、第三位是黑人(近18萬人)。相對於阿省省民年齡中位數(38歲),華人人口的年齡中位數相對較高(40歲),也是各少數族裔之冠。這次接受訪問的華裔省民,大多在阿省居住了30至50年,他們對獨立之說,各有看法。

他認為第一個不公平的地方是聯邦均衡撥款(Equalization payments),他認同省長戴思敏(Danielle Smith)的說法,那就是:「本省已為聯邦國庫貢獻了數千億元,以供本國其他地區使用,這比我們從中所獲得的福利還要多。」摩西認為聯邦政府「大蝦細」(大欺小),為此十分氣憤。「阿省為中央貢獻了這麼多稅收,但一直以來『斗零』(五分錢)也沒有拿到,所有錢都去了東部。」
摩西以加拿大退休金計劃(Canada Pension Plan, CPP)為例,根據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的報告,從1981年到2022年,阿省的就業人士平均繳納了CPP保費總額的14.4%,但該省的退休人士只取回10.0%的CPP;阿省在此期間「淨貢獻」536億元——大約是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淨貢獻的6倍,而卑詩省是唯一另一個為CPP淨貢獻的省份。
摩西覺得阿省為加拿大財政貢獻甚大,但在經濟發展上,聯邦政府卻處處打壓,這是他第二個不滿的地方。「我們之前成立了一間油公司,但3年前結束了,因為政府的規例太多。杜魯多政府通過的法案C-48(油輪禁運法案)和C-69(環境影響評估法案),令石油生意難做,東部不能興建油管,西部又不讓油輪來買油,阿省的油不能輸出給其他國家,結果只能以平價賣給美國。我們的油不能運到東部去,因為魁省說我們的油未經提煉,屬於重油(heavy oil),不要運過來污染環境,為甚麼你們要我們的補貼,又不要買我們的油?每年我們的國家要向外國買油,為甚麼不買自己的油?我們不介意要補貼其他人,但為甚麼要禁制我們做生意,這是不是欺負我們沒有海港呢?」
至於摩西第三個不滿就是,阿省的國會議員相對其他省比例不足,因此發聲的能力不足以影響國策。「卑詩省(43個)、沙省(14個)和阿省(37個),加起來的議席(共94個),還不如一個安省(122個),安省加魁省就可以決定一切,我們甚麼時候才可以被公平對待?」
摩西坦言,他在40多年前移民來加拿大,為的是嚮往自由民主,他稱現在感到失望,沒有想過加拿大會變成這樣,他對獨立很有信心,認為阿省靠自己一定可以生存下去,有錢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我來自新加坡,當年新加坡被馬來西亞踢出來被迫獨立,你看看現在新加坡的發展吧!」

事實上,石油業主導阿省經濟,一有甚麼風吹草動,整個社會都會受到牽連。陳先生退休前在科技學院教授機械工程,他稱石油減產時,部份工廠關門,工作職位隨之流失,而他們學院的畢業生亦難以入行,最終連課程的學額也要收縮。「省府會看市場有多少需要,只要需求減低,就不會津貼課程,學院因此要縮減課程,老師也會被裁員,這樣的事我見過兩次。最近我就收到消息,學院要取消18個課程,大部分都和電腦有關,這和聯邦政府縮減留學生配額也有關。但始終石油業是阿省的經濟命脈,打壓石油生產會影響大部分人的生計。」
然而,陳先生認為獨立並不能解決問題。「整體來看,我們有沒有獨立的條件?我們能處理國防、外交、軍備的問題嗎?幾百萬人能建立國際地位嗎?現在政客只是借題發揮來要脅聯邦政府。我不贊成分裂,歐洲七零八落的情況足可借鑑。加拿大政府奉行社會主義,我們只是幸運地擁有石油天然資源,聯邦政府就將資源平均分配,假如不認同計算方法,就應該『唔啱講到啱』(達成共識),分裂對大家都沒有好處。我不擔心分裂的問題,因為支持的人不多,不足為戒。」

另一方面,Lydia認為獨立分離是妙想天開的事。「魁省使用不同語言,搞了這麼久也不能獨立,我們處身在加拿大國土之中,有很多事情都要倚賴聯邦政府,我們的經濟能支持獨立嗎?能維持這樣好的福利嗎?這麼多個省加起來才是加拿大,身為加拿大人,我們怎可以不理其他省份?我移民來加拿大,原因是喜歡加拿大,而姐姐在愛民頓,所以就來阿省,我移民不是為了阿省,假如它真的獨立,我會搬到其他省去。」
對於30多年的阿省生活,Lydia覺得稱心滿意,「阿省幅員廣大,人口密度不高,樓價不貴,省稅又只有5%,還靠近班芙國家公園。我們初來時都是由低做起,由做餐館到再進修,我後來當保險經紀,丈夫就當工業繪圖員,現在半退休當司機送貨。這裡的生活指數不高,每月每人賺2000元,兩個人4000元就可養一家四口,我每星期買食物的錢才百多元而已。女兒畢業後從事美術設計,兒子在省衛生廳當衛生督察,女兒幾年前(23歲時)便已買樓,一間雙車房四房的連屋那時才30多萬,月供1,400元,一點也不辛苦。這裡的人也很友善,我沒有感到自己被人歧視,治安又好,以前真的可以不鎖門;工作、生活可以平衡,我真心覺得這就是安居樂業。」
Lydia表示自己完全不擔心獨立問題,因為覺得沒可能會成事。「我認識的人都沒有討論,大家不大關心,連白人鄰居也沒有說甚麼,大家都不會為這件事爭嗌勞氣,我想輸波(球賽輸了)會更加勞氣。」

管治有效,加上石油業興旺,阿省有過一段好時光, 可惜簡恩下台後,後繼無人,加上2008年金融風暴,阿省債務重來,其中聯邦政府的各種政策,亦令姚俊雄感到對阿省並不公平。「各種環保政策、法例,對能源行業都會造成影響,搞環保是要付代價的,但不能拿阿省來找數(付款),這是不公義的;聯邦的均衡撥款我們只有付出,從來沒有拿過錢;我們的油又不能賣到東部去,魁省拿均衡撥款的錢,又嫌我們的油骯髒;東部人口佔了全國三分之二,政黨為了選票就要討好他們,在聯邦政府的架構中,草原三省的國會代表,一直都沒有重要職位,令人感覺沒人重視我們的聲音。」
雖然最近CBC新聞報道阿省的民調顯示,有67%的阿省省民反對獨立分離,但姚俊雄指出聯邦政府不應掉以輕心。「我也在這反對獨立的67%人當中,但並不代表我們感到滿意,我們當中有人仍然感到失望和反感,只是在理性分析下,知道獨立分離,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尤如一起自殘,對阿省和加拿大來說,都是一場大災難。假如我們長期被忽略,被人佔便宜,倘若有人別有用心,繼續煽風點火,鼓吹那種阿省人感覺到被剝削、被排擠的情緒,久而久之,到了一個情緒高漲的時候,恐怕未必一定會理性分析,最終可能釀成一個災難性的獨立公投行動。」姚俊雄希望新任總理卡尼能明白阿省人的感受,拆除省與省之間的嫌隙,大家坐下來商談消除壁壘。
對於聯邦的均衡撥款,姚俊雄認為這本是一個對大家都有利的方法。「一個有效的Equalization(均衡撥款)系統,是可以達至互利互惠的synergy effect(協同效應),假若均衡撥款的計算方法是公平和合理的,當某一省在某一年財政有所欠缺時,大家可以互補互助。而阿省每年都要付出,這是好消息,這表示阿省的經濟增長和財政實力,每年都比其他省份優勝,我們應該為此而自豪。不過,Equalization的公式怎樣計算,常常是觀點與角度的爭論,對公平計算的定義,恐怕常常是各執一詞,各持己見,爭論將會是永無休止的!」
至於有人認為阿省獨立,可以將支付均衡撥款的錢拿來自付國家開支,姚俊雄不以為然。「阿省若將她們equalization 的錢拿來自己投資,以一個阿省小國的財務與政治實力,遠遠不及一整個加拿大聯邦,那『阿省國』的投資,會有像加拿大聯邦的同等投資機遇與優惠嗎?恐怕一些大型國際基建投資項目,『阿省國』連參與的機會也沒有。反過來說,國外和國內的投資者,對一個阿省小國,在投資借貸方面,會給他們像加拿大聯邦的同等優惠嗎?恐怕這個阿省小國,將要付出更高昂的借貸成本,得不償失。」
面對阿省的獨立呼聲,姚俊雄鼓勵華人不要獨善其身,繼續對政治冷感。「我們要多參與政治和關注社區,華人不參政,選票就會被人忽略,也就沒有人理會我們的聲音,政客的決定是看選票的。現在這個世界輿論兩極化,阿省如此,加拿大如此,大家好像不能對話,面對分離言論,我們大多數人是中間派,切記要保持頭腦清醒,抱持平的態度,聽聽不同的理論根據。」

在朋友圈子方面,范太夫婦在教會結識了不少朋友,天天都有活動,生活很是愜意。對於阿省的分離獨立言論,她問過自己的洋人女婿和親家,他們均覺得這是沒有可能的事,也不明白為甚麼有人會這樣傻如此想,女兒亦從來沒有感到身為阿省人的不公平,沒有甚麼被人忽視的憤怒。「我認識的人根本就不關心這件事,連想也沒想過。我不會簽名支持獨立,當日我從香港移民是為了來加拿大,你想我從多倫多搬到愛民頓多麼容易,將來假如變了『阿省國』,我還能離開搬回加拿大嗎?結果會否被困在阿省?我的退休金又怎樣辦?要是獨立的話,我一定會在之前搬走。我們退休人士,最好是甚麼也不變。」
范先生同樣認為,在愛民頓的生活和多倫多差不多,而因為來愛民頓後正式退休,多了時間做運動、當義工、參加教會查經,生活悠閒,身體更加健康。對於阿省獨立,他認為並不可行,更可能是得不償失的事。「聯邦政府就像一個合作社,你退出來,自己要花費的錢可能更多,經濟貿易的阻礙可能更大。我搬來才兩年,真的要投票的話,一定會投反對票。」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