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今天怎麼說》:語言、世界、真我與他者


故事的張力出現在人工耳蝸和手語的使用:前者的推廣會否抹煞後者的生存空間?子信以手語自豪並抗拒口語,認為手語最能表達聾人的內心世界,他更惱怒Alan在推廣人工耳蝸時,沒鼓勵人更多認識手語。另邊廂,素茵起初不懂手語,但跟Alan和子信學習後慢慢愛上以手語溝通,甚至放棄助聽器,因她覺得手語最能表達自己;然而,她這決定遭到父母和Alan責備。
以一種我們熟悉的語言溝通,自然最能表達我們的內心世界;但語言可不是被我們用來表達內心世界的「中性」「工具」而已,語言更建構、塑造我們的世界。
對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來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含意是語言形塑我們的世界、對現實的認知、對自我的理解,像人類需要有瓦遮頭的住屋,而房屋是由某語言搭建成的,人會把自己的生命安於其中、安身立命。語言因此會影響人如何生活、如何看自己、如何理解自己的「存有」。
手語不單止讓素茵找到最能表達自己的語言,更令她找到真我,促使她思考是否要離開那個以口語溝通,但自己難以融入的世界。手語世界是令她感到最自在的世界,她樂意安居其中。手語世界改變了她原有的世界、改變了她如何看自己,也改變了她如何看聾人世界—故事結尾正描述她離開時稱,自己作為公司「吉祥物」的「職位」,轉做一份她真正喜歡的工作。
但走進另一世界,不單純因那世界有令我們欣賞的地方。觀乎《看》整個故事,導演黃修平似乎不斷叩問一個問題:為甚麼很多人想聾人學習口語,融入主流社會,而不是主流社會鼓勵人學習手語以更了解聾人世界?為甚麼是主流社會要非主流人士配合,卻不是主流人士走進非主流群體,了解他們更多?是非主流應順應主流,還是主流應主動了解非主流以表尊重?這是連串深刻且顛覆的詰問。
《聖經•使徒行傳》第二章記載,五旬節時耶穌的門徒被聖靈充滿,有口才說起別國的話,向身處耶路撒冷來自不同地方、說不同語言的猶太人宣講基督耶穌的福音,最後「門徒約添了三千人」(使徒行傳2章41節)。我們可有想過,為甚麼聖靈不充滿眾人,令他們全部懂得和一致地以當時流行的希臘語溝通?這樣做不是更有「效率」嗎?但聖靈沒有這樣做。祂卻使門徒以當時非主流的、多樣的語言,跟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見證上主的大能。箇中含意,值得深思。
何兆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