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齣大戲過後:戰事照舊•風險未減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九月
兩齣大戲過後:戰事照舊•風險未減
兩齣大戲過後:戰事照舊•風險未減
阿拉斯加「美俄峰會」已於2025年8月15日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美軍基地舉行,這場特朗普與普京的面對面談判,以烏克蘭戰爭與「是否有停火或談判路徑」為核心,但最終沒有停火協議,雙方只留下互稱「有進展」的模糊說法。
沒有可驗證的停火機制
這次會面一開始的視覺政治非常強烈:兩人抵達基地時,場上安排了B-2轟炸機與F-35戰機掠過,幾家美國媒體拍到畫面並即時播出。對外界來說,這既是美方展現威懾與掌握節奏的象徵,也是一種「在談判桌外說話」的方式。軍機秀本身並不代表政策讓步或強硬升級,但它定義了談歸談,實力與戒備仍在。就內容而言,峰會沒有產生可驗證的停火機制。報道指,普京提出擴大對烏東頓巴斯的控制,甚至涵蓋目前未被俄方佔領的區域;而特朗普從原本偏向「先停火、再談」的表述,轉為主張直接推進和談而不預設停火。這兩點都與基輔的底線衝突:澤連斯基可以考慮在現有戰線上「凍結衝突」,但拒絕任何新的領土讓步,更反對被動接受既成事實。這也解釋了為甚麼週五談不出結果。
支持烏克蘭的抗議集會
另一個被忽略的現場訊號來自民意。峰會期間,安克雷奇周邊有支持烏克蘭的集會與抗議活動,要求美方向莫斯科維持壓力,不要以烏克蘭主權作為交易籌碼。這些聲音不會直接改變談判桌,但會影響白宮、國會與歐洲領袖對「甚麼樣的交換是可被接受」的判斷。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峰會前一度放話,若俄方不願停火就升級制裁,但會後相關強化措施並未立即落地;這讓外界把焦點轉向「特朗普是否仍保留制裁槓桿,作為後續談判的誘因或懲罰。」從實務效果來看,真正能改變戰場與克里姆林宮算盤的,不是漂亮的公佈,而是金融、能源與軍援的實質變動。先建立不跨越底線共識
情勢在8月18日星期一進入第二幕。澤連斯基與一批歐洲領袖走進白宮,集體與特朗普會談,目標是在「如何談」上先建立不跨越底線的共識:安全保證必須具體而且可行;任何涉及領土地位的安排,不能在烏克蘭缺席下,由美俄雙邊決定。會面結束的公開訊息傾向一致:美方與歐洲願意討論對烏的安全保證,但細節仍在醞釀;特朗普則強調尋求「結束戰爭」的政治路徑。基於上週五美俄峰會的落差,這場「週一白宮會議」更像是盟友協調與矯正方向的場合,確保談判不會滑向以領土換和平的框架。從戰略角度看,阿拉斯加峰會提供了三個清楚的訊號。第一、軍事壓力仍決定談判重心。若前線沒有出現能持續觀察的降溫,任何紙上停火都會在數週內破功;這也是基輔為何盯緊彈藥、防禦與遠程打擊資產補給的原因;沒有硬實力,談判桌就是延伸戰場。第二、程序設計比口號重要。哪怕只[COLOR:2121FF]是戰俘交換、核電站安全走廊或火力通報線,只要可監測、可回退、違約可懲罰,就有實際價值;反之,含混的「大協議」只會把風險往後推。第三、三方在場是最低條件。美俄雙邊可能開門,但最後必須把烏克蘭帶進屋裡,把歐洲拉進監督機制,否則合法性與可持續性都不足。
照片多成果少外交劇本
市場面向也在觀望,金融媒體普遍認為,除非美國對俄制裁或對烏軍援有明確調整,油價與歐股、防務股只會短線反映訊息,而不會出現明顯變化。換句話說,投資者已理解「照片很多、成果很少」的外交劇本,真正的變盤,要看接下來的政策是否實錘落地。綜合來看,週五阿拉斯加的飛機轟鳴與鏡頭語言,鋪陳了「談判需要硬實力背書」的現實;而週一白宮的密集會晤,則把焦點拉回「盟友如何校準彼此、守住底線」。接下來的關鍵,並非下一次特朗普與普京何時再見,而是能否把三件事具體化:一是逐步、可監測的戰場降溫機制(例如特定區域的暫停射擊與第三方監督);二是可兌現的安全保證(軍援、訓練與情報支援、長程威懾安排);三是對違約的代價(金融與能源制裁所觸發的效應)。只有把這些寫進可操作的時間表,談判才不會變成戰場的拖延術。若做不到,阿拉斯加與華盛頓這一前一後的兩場大戲,只是讓鏡頭熱鬧、讓地面冷清,戰事照舊,風險未減!」(麻煩多)。
凌信(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