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華爾街

自9月17日開始,由紐約市開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至今已擴展至全球近1500個城市,包括香港、多倫多、溫哥華、倫敦、雪梨和約翰尼斯堡。究竟這是個怎樣的運動?他們的訴求是甚麼?他們反映了甚麼問題?
佔領華爾街運動的起源
在7月中一份以加拿大溫哥華市為基地的雜誌ADBUSTER登出一張海報,呼籲群眾在9月17日聚集在紐約市中心金融區,象徵式佔領華爾街,表達他們對現今美國經濟問題的不滿。特別在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大舉動用公帑去拯救金融機構,隨之而來的經濟衰退,令大批美國人失業,但華爾街各大金融機構卻向員工派發鉅額花紅,凸顯美國社會貧富懸殊問題,深化一般人和富人的矛盾。
這份海報,透過互聯網的各種網絡,特別是社交網站,得到廣泛流傳和響應,吸引了數千名支持者聚集在曼哈頓下城區,舉起各種標語、叫口號、唱歌,提出各式各樣的訴求,接著有數百人決定在華爾街附近一個公園露宿,揭開了長期佔領華爾街的序幕。
我們是99% (We are 99%)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不斷有人聲援佔領華爾街運動,包括自發清理、煮食、提供醫療和印發宣傳刊物等,並出版了一份名為「OCCUPIED WALL STREET」的網上刊物。整個運動是自發性而沒有領導層的人民運動;參加者的訴求五花八門,特別是反對華爾街的金融巨頭,控制了整個美國經濟,導致美國的各種經濟問題。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口號是「我們是99%」,意思是商界和金融界那些高薪管理層,年薪超過50萬美元,只佔美國社會的1%,卻控制了整個美國的經濟及社會命脈。現在是社會上99%人民打破緘默的時候--將社會未來命運的控制權,用和平的方式從這1%的人手上奪回。
這運動深受中東「茉莉花運動」的鼓舞,透過社交網站,這具有反資本主義味道的運動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個城市;但由於運動缺乏領導和沒有具體的訴求,不少現存政治團體雖然作出鼓勵,仍抱觀望態度。究竟這運動的前路如何仍有待觀察,然而這運動卻充分揭露了群眾對現存經濟體系的不滿。究竟自由市場出了甚麼問題?資本主義是否已經不合時宜?
自由市場經濟不是萬能
1978年,中國推行開放政策,大刀闊斧地進行經濟改革,接著蘇聯和東歐變天,推行市場經濟,充分證明了共產主義是行不通的。轉眼間,全世界都推崇自由市場經濟,好像是「救世主」一樣。為甚麼現在卻又有反資本主義、反自由市場經濟的運動浪潮?
自由市場建基於所謂「無形之手」的概念上,與共產主義推行的計劃經濟形成強烈的對比。自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史密斯開始,經濟學家相信,每一個經濟人從「自我利益」(self interest) 出發,用盡方法去滿足自己的需求。舉例說,賣麵包的之所以每天準時供應新鮮出爐麵包,不是因為他有服務群眾的美德,而是因為他知道新鮮麵包可以吸引顧客光顧,因而賺取利潤,繼而能夠用所賺取的金錢去滿足其他方面的需求。因此,整個市場經濟就建基在這個「利己互利」的基礎上。
其實,這樣的一個經濟制度是有嚴重缺陷的,而經濟學家早已知道這個問題。在這利己互利的基礎上,很明顯,有才幹的人或者是擁有更多生產資源的人可以創造更大的財富;相反,一些弱勢社群,便會越來越邊緣化。資本主義基本上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體制,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是市場經濟的金科玉律。
貧富懸殊問題日見嚴重
但是人類不同於動物,當社會上的財富太過集中在少數人手上,而大多數人被邊緣化時,社會便變得不穩定,容易出現暴動甚至革命。因此現代資本主義加入了不少緩和貧富懸殊的機制,去維護制度的穩定,包括漸進式稅制、社會保障和福利等,而社會上有心人士也會自發地捐出部份財產,以作各種慈善用途,希望藉此將財富分配不均,減至一個可令社會和諧發展的水平。
可是,這漸進式稅制,充滿各式漏洞。舉例說,美國十大首富之一的巴菲特指出,他在2010年所交付的稅款,只是他收入的17.4%,而他的受薪員工,雖然收入遠低過他,卻支付平均36%的稅款。那麼,現今的美國稅制竟變成是倒退式的稅制,富有的人的稅率遠低於收入低的人,這又如何可以舒緩貧富懸殊的問題?其實不單是美國,在許多國家,富有人士的收入大多是從投資所得的,包括資本增值和股息收入。而這些收入的稅率是低於薪金收入,因此,不少華爾街的銀行家都有大量的認股證作花紅,令他們交的稅可以低於一般受薪人士。
資本市場不是完美的制度,而且有許多的缺陷,加上有錢人總有辦法走法律漏洞,去減少應支付的稅款。
沒有完美社會經濟制度
面對自戰後以來的經濟衰退,不少美國人失業多時,但同時華爾街的巨頭卻不需要為金融海嘯負責,而且更有可觀的花紅,群眾不滿的心情,是不難理解的。同樣,在歐債危機的陰影下,經濟衰退揮之不去,而且可能要繼續用公款去拯救更多的金融機構,不滿之情更有可能變為暴力。
究竟應該如何改革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制度?由於篇幅所限,不能在此一一談及。還有現今社會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當人離開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希望藉著神所造之物質,去滿足內心的空虛時,卻永遠填補不了這虛空的心靈。聖經說:「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的愁苦必加增。」或許,現今我們所需的,就是回到造物主跟前。 馮肇昌(加拿大渥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