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神養生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生理、病理變化密切相關,這種關係稱為「形神合一」。所謂「形」是指人的外在形體,「神」則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及生命力的表現。「神」無法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形體健壯者多精神飽滿,情志舒暢;反之,精神充沛亦可促進形體健康。那麼,如何保持精神飽滿、情志舒暢、減輕壓力?就需要藉由「調神」來養生。《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昌」,凸顯「調神」在養生中的重要性,其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養靜藏神
《黃帝內經》指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清代名醫曹庭之亦強調「養靜為攝生首務」。所謂「靜」,是指保持 內心安寧、愉快,心境開闊,無私寡慾。「養靜」的關鍵在於「節慾」,即對名利物慾有所節制。若貪求無度,欲望未遂,情緒憤懣,終將損傷正氣、折損壽命。若能靜養藏神,則真氣無損,抗病能力自然增強,有助防病抗老。《內經》亦說:「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 內守,病安從來。」
若思想閒適、慾望少,心境安定、無所懼,即使身體勞動也不至疲憊,真氣自能調順。如此便能事事順意,食之皆甘,衣之皆適;無論生活在何種環境,都能怡然自得,安於自身位置,不為名利所困。如此徹底實行養生之道,又豈不能長壽百歲?
二、移情易性
「移情」指將注意力從不良情緒或困擾中轉移,擺脫內心的執念與沉溺;「易性」則是改變心志,調整錯誤觀念與情緒習慣,並透過適當方式釋放負面情緒,重拾平和喜悅的心境。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執著於某件事情,整日胡思亂想,造成苦悶、憂愁、緊張與恐懼。遇此情況,可轉移注意力、改變環境,脫離不良因素。常見的移情方式包括:聆聽音樂、觀賞戲劇、讀書吟詩、栽花釣魚、琴棋書畫等高雅活動,動靜相宜,有助培養情趣、陶冶性情、怡養心神。
這種方式又稱為「雅趣養生」。「雅」是高尚、不庸俗的意思,「趣」即興趣。「雅趣養生」即透過培養高尚興趣與愛好來養心健身。例如:琴棋書畫、養花養魚、旅遊觀光、藝術欣賞等輕鬆而富情趣的活動,不僅能舒暢情志、增長智慧,還有助增強體質,在娛樂中實現身心調養﹐有助延年益壽。
總結而言,人生在世,難免遇上逆境與煩憂。若能因應個人素質、喜好與環境,選擇上述方式自我調適、移情易性,不僅有助心理健康,更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馮新偉(中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