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選購的衣料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八月

廉價羊絨毛衣—嚴重衝擊蒙古草原
蒙古草原及當地的牧民與野生動物—包括雪豹、沙狐與土撥鼠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受氣候變遷、土壤侵蝕及湖泊河流乾涸影響,草原生態逐漸惡化。自90年代以來,為了供應羊絨需求,蒙古放牧動物的數量增加了3倍,進一步加劇了草地的退化。《蒙古旱地牧區環境挑戰》期刊指出,有多達80%的草原退化與過度放牧有關,導火線就是,全球對廉價羊絨的龐大需求;羊絨來自山羊身上柔軟的絨毛,而相較於綿羊,山羊對植被的破壞性更高。如今,蒙古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羊絨生產國,而這背後的代價,是整個草原生態系統的瓦解。
抓毛衣料(Fleece)—與溫室氣體排放及生物多樣性流失有關
塑膠微粒、塑膠瓶污染海洋的問題眾所皆知,但較少人了解,其中一大來源竟是我們的洗衣機。抓毛衣料(fleece)主要由聚酯纖維(polyester)製成,這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材料,其他如尼龍(nylon)、丙烯酸纖維(acrylic)等同樣來自化石燃料,其生產過程本身就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然而問題不止於此,每當這些人造纖維製的衣物經過洗滌後,便會釋出數百萬個微小纖維,這些纖維多數無法被污水處理廠完全過濾,最終流入河川、湖泊、海洋中。這些微纖維內含有毒化學物質,不僅對水域生態系統構成威脅,也會累積於野生動物體內;研究顯示,包括螃蟹、魚、企鵝、海豹,甚至海牛等多種海洋生物都已攝取微纖維。在我們日常飲食中,也發現其存在,這些纖維可能堵塞消化系統,損傷胃壁,導致進食困難與饑餓,對動物生存構成巨大風險。黏膠纖維(Viscose)、人造絲(Rayon)—與森林砍伐密切相關
黏膠與人造絲常被視為天然纖維的替代品,其原料為溶解木漿(漂白木漿),被廣泛應用於時尚產業的服裝製作中;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些木漿通常取自古老的針葉林或熱帶雨林。換句話說,時尚產品的背後,往往伴隨著砍伐森林與破壞棲地。全球每年約有超過1.5億棵樹木被砍伐以生產服飾。儘管部分品牌選擇來自永續認證林地的木材,然而在加拿大、印尼與亞馬遜等地,因生產黏膠而砍伐的數量仍持續上升。這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傷害,許多原生物種正因此面臨滅絕危機。此外,大規模砍伐樹木會釋放大量碳儲存,加劇氣候變遷,尤其是古老森林與熱帶雨林,其碳儲量遠高於新植林地,最多可高達四倍。當我們選擇這類纖維製品時,對森林與氣候往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棉花—水資源密集型作物的隱性代價
棉花雖為天然植物纖維,但其生產過程卻不能永續。棉花種植極度仰賴水資源,一件簡單的棉質T恤,平均需耗費2,700公升水。這種需求在全球多地造成水資源枯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哈薩克斯坦的鹹海(Aral Sea),曾經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湖泊,如今因棉花農業而近乎消失殆盡。此外,棉花也是農藥使用密度最高的作物之一,其生產過程消耗了全球22.5%的殺蟲劑,這些化學物質滲入土壤與水源,對生態系統造成長期傷害。鑒於最近有關昆蟲數量大幅下降的預測,這使永續的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緊迫。
趙汝圖(國際基督教自然保育組織A Rocha Canada社區外展負責人)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