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洪災對加拿大帶來的警示
號角月報加拿大版 二零二五年八月
德州洪災對加拿大帶來的警示
德州洪災對加拿大帶來的警示
2025年7月,美國德州中部遭遇罕見的暴雨與山洪襲擊,造成超過120人死亡、逾160人失蹤,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致命的內陸洪水災害之一。此次災難不僅揭示了極端氣候帶來的破壞,也為鄰國的加拿大敲響警鐘。根據近期民調顯示,加拿大人對氣候議題的態度正大幅下調,他們優先考慮通貨膨脹與生活成本;然而,德州這場災難或許正是一次契機,促使加拿大重新審視自身的氣候風險與政策方向。
2025年7月4日至7日,德州中部(特別是科爾縣, Kerr County)受到強烈暴雨侵襲,降雨量在短短幾小時內達11至20吋,遠超預警範圍。雨勢來自一個滯留的中尺度對流系統,結合熱帶風暴巴里(Barry)殘餘雲系,導致局地超強降雨。由於當地地形屬於「山洪走廊」(Flash Flood Alley),地勢陡峭、土壤排水差,加上近日乾旱及岩石地層無法吸收大量雨水,造成豪雨迅速集結為洪水。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iver)在短短不到一小時內水位暴漲26至29呎,超出歷史紀錄。更令人擔憂的是,科學家的分析指出,此次洪災的強度因氣候變遷而提升約20至30%。暖化導致大氣含水量增加,每場暴雨都可能變得更猛烈、更不可預測。
綜合多個新聞機構的報道,洪災已造成超過120人死亡,當中包括多名兒童。其中科爾縣死亡人數高達96人,包括36名兒童。最慘烈的災難發生在位於瓜達盧佩河沿岸的Mystic女子夏令營,在洪水來襲營地時毫無預警,造成至少27名兒童和工作人員喪生。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在180至220億美元之間,涵蓋房屋、基礎設施、旅遊與農業損失。
應變失靈的反思
儘管氣象模型提前預測可能出現10至20吋的降雨量,官方的預報卻低估風險,僅發出5至7吋降雨量的預警;災難發生時,地方政府發出緊急訊息卻為時過晚。此外,科爾縣至今仍無設置區域性警報系統(如警報器、手機簡訊通知等),以致偏遠社區、營地與學校未能及時收到撤離指示,造成大量傷亡。德州州長和聯邦機構在災後承諾,將建立更完善的預警網絡及地方防災計劃,然而事後補救永遠不如事前預防來得有效。
態度轉變的疑惑
同時,加拿大一項由 Abacus Data 於2025年6月下旬至7月初所做的調查發現,僅有15%的加拿大民眾,將氣候變遷列為前三大關切議題;相比通貨膨脹、住房危機、健保問題,氣候議題的優先性明顯大幅降低。這是否代表加拿大人對氣候漠不關心?事實或許並非如此:高達77%的受訪者表示,擔心未來幾年氣候變遷將對生活造成影響,67%的人擔憂極端氣候,將對所在區域造成實際衝擊。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否認氣候風險,而在於當前經濟壓力壓倒一切,使民眾在短期內無暇關注長遠的環境議題。此外,氣候意識也存在政黨與地區差異,例如:僅4%的保守黨支持者將氣候列為優先議題;相較下,在自由黨與新民主黨中,則分別有18%與26%的支持者仍將氣候視為核心關切。
汲取教訓的重要
德州洪災的慘痛教訓,對加拿大尤其是多倫多這類易受暴雨影響的都市區域,有如下幾點啟示:首先,要強化預警系統:必須建立即時、覆蓋全面的警報網絡,包括文字通知、社群媒體、自動河川感測器與社區警報器;其次是基礎建設升級:更新城市排水系統,導入透水鋪面、雨水收集設施與綠色基礎建設,以減緩暴雨帶來的水壓;以及應有災害逃生地圖與風險評估:針對低窪地區、河岸社區與學校,設置明確的撤離路線與防災演練。最好還要整合政策與推廣公眾教育:強調氣候政策不僅是環保問題,更關乎民眾安全、經濟穩定與子孫的未來。
危機契機的關係
德州的災難與加拿大民意的變化,構成一個矛盾但值得深思的畫面:一方面氣候災難正在加劇,另一方面人們卻日益忽略其迫切性;然而,這樣的矛盾或許正是政策轉變的突破口。加拿大各級政府應將氣候政策與經濟政策結合,例如:投資氣候適應工程,創造就業機會;將氣候災害納入保險與房地產政策一併考量;透過教育提升公眾對「氣候經濟風險」的認知。
加國可有準備好
2025年德州洪災的慘痛代價提醒世人:極端氣候災難不再是遙遠的新聞,而是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的事實。對加拿大而言,多倫多每次暴雨後的積水、魁北克河岸的氾濫、卑詩省的山火與乾旱,都在累積一個訊號:我們是否具備足夠的防災能力與政策韌性,來面對一個氣候不穩定的未來?氣候變遷的風險是真實的,而它對人命、財產、國家發展都可能造成致命衝擊。此刻,是加拿大重新思考其氣候政策優先順序、強化適應與韌性建設的時候了。唯有從他國的災難中學習,才能避免自身重蹈覆轍。
亮真(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