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智慧:避免甚麼比做甚麼更重要


當然,母親並非刻意剝奪我的歡愉,而是竭力保護我。她深知我當時無法領悟的道理:規避有害之物,方能促進健康成長。偶爾我也會偷嘗雪糕,但隨即承受苦果,短暫五分鐘的快感,換來的卻是連日呼吸困難、氣喘及咳嗽。
你無需比市場更精明,亦無需追逐熱門投資;真正需要的是設定健康的界限,讓財富穩健增長,避免自毀前程。
以下五項建議每位投資者都應謹慎迴避——並非為了束縛,而是為了保護:
1. 擇時買賣
嘗試在最佳時機進出市場看似明智,實則如同拋擲硬幣,成功機率僅為50%。更關鍵的是,成功的擇時策略需要兩個判斷皆準確無誤:何時退場與何時重新進場。整體成功率至多25%,現實中大多數人顧此失彼,弄巧反拙。
2. 追逐熱門投資
當某項投資成為眾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時——無論是人工智能、比特幣或房地產——投資者很容易產生落後他人的焦慮感。然而,當投資項目無處不在地被討論時,通常表示它們的價格已被過度推高。高昂價格往往伴隨較低預期回報及更大下行風險。
3. 挑選個別股票
我並非建議讀者絕對不要購買個別股票,但它們不應成為投資計劃的核心策略。購買股票等同購買企業股權,而我們當中極少數人——包括我自己——擁有充足的時間、精通這領域的知識或意願,如專業分析師般真正了解這些企業。大部分散戶投資者最終基於新聞標題或他人建議進行買賣決策,這並非投資,而是投機猜測。
4. 讓稅務考量主導投資決策
沒有人樂於繳稅,但不惜一切代價避稅卻可能適得其反。有時候,繳稅是進步的必要成本。我聽說過另一位投資顧問的分享,他過去有客戶因不願承擔巨額資本增值稅而拒絶出售Nortel股份,最終當科技泡沫爆破時,他幾乎血本無歸。
5. 過度頻繁檢視投資組合
頻繁查看投資組合並不會加速市場變動,正如反覆按電梯按鈕不會讓電梯更快抵達。研究顯示,越常檢視投資的人士,表現往往越差。頻繁關注者傾向於作出更多受情緒影響的決策,交易更為頻繁,表現遜於堅持既定策略者。
迴避這些陷阱並非限制選擇,而是為資金創造穩健成長的空間,避免不必要的挫敗。
真正的投資智慧,往往在於懂得說「不」。
(文章內容只屬關於議題的一般性討論,僅作為一般資訊參考,而不應作為稅務或法律建議。請根據您的具體情況尋求獨立的專業建議。) 林大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