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完美計劃遇上人性現實


這幾句來自一位年輕客戶的話,令我印象深刻;並不是因為她對投資跌破本金感到難過,因為難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而是她沒有否認或壓抑情緒,她承認它,並與之共處,還把情緒視為訊號,作為指導下一步決策的資訊。
她的坦誠給我們傳遞了一個深刻但卻時常被誤解的道理:在投資理財中,情緒並不是需要克服的障礙,而是值得傾聽的指引。
一直以來,我們總被教導要用數據與邏輯去對抗財務波動帶來的不安;然而,行為金融學研究指出:當我們以邏輯為主導時,往往錯過了對話中最重要的部分——理解人性所面臨的危機。情緒並不是我們財務決策系統的漏洞,而是必要的功能,因它提醒我們:某些我們在乎的東西正遭遇威脅。問題不在於如何排除這些情緒,而在於如何聆聽它們想傳達的訊息。
聽起來熟悉嗎?這正是擁有邏輯的計劃與在情感上準備好接受該計劃受到考驗之間的差異。
焦慮未必是敵人,它往往是提醒我們暫停腳步作深度反思的契機。唯有理解情緒背後的訊息,才有可能調整我們的應對方式。
第一步:承認情緒
不要說「我不應該有這種感覺」,而是試著問:「這次市場下跌,對我來說,最困難的是甚麼?」
你或許會發現真正的擔憂是:「我四十年來能在低點加碼,現在卻只能旁觀。」或「看見安全感縮水,覺得多年努力被否定。」
第二步:運用經驗推理
問自己:「如果要向朋友解釋我的情況,我會怎麼說?」
答案可能是:「我準備了兩年現金應付這種情況;投資組合的平衡正是為此而設計,必要時我還能調整支出彈性。」
第三步:以理性支援
只有在接納情緒並重新連接自身的智慧後,數據才真正發揮作用。這時候,歷史復甦圖表與回報研究,成為印證你判斷正確的依據,而不是試圖說服你感受錯誤的論據。
林大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