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不僅是消費者渴望新科技、新功能,其實整個電子產品行業的經濟模式與市場策略,本身就鼓勵「不斷汰舊換新」。例如:購買一台全新的打印機,可能比單買墨盒還便宜;而修理電子產品的費用,往往比重新購買一部新的還高。這種現象在英文中稱為 Building Obsolescence 或 Planned Obsolescence,即「內建報廢」或「計劃性淘汰」,這意味著產品在設計和生產過程中,壽命被「人為」縮短,好讓消費者不得不定期購買更新的產品。
第一、資源開採
電子產品所需的金屬與稀有礦物數量龐大。在開採與提煉的過程中,往往導致森林被砍伐、土壤退化與水源被污染。跨國企業推動消費者持續升級產品,使稀有金屬的需求量驚人。中非、南美等地的熱帶雨林因長期開採而遭受破壞,生態環境被摧毀,許多野生動物面臨滅絕,當地原住民更被剝奪土地權益,甚至引發戰亂。開採過程耗水量龐大,導致不少地區出現水資源短缺與污染問題。
此外,電子產品往往含有汞、鉛等有毒金屬。在生產過程中,若監管不足或企業為降低成本而忽視安全,便可能洩漏有毒物質,嚴重危害環境。
第二、溫室氣體排放
電子產品的生產屬於能源高度密集的工業。整個數位科技產業的碳排放量佔全球3.4%,與航空業相當。例如:生產約1公斤(兩磅半)的電子產品,就會釋出近22公斤(50磅)的二氧化碳,這還未包括產品使用期的能源消耗,或成為電子垃圾後的額外排放。
被廢棄的「電子垃圾」亦是重大問題,當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會污染土壤與水源。雖然不少城市政府已嘗試定立收集措施,但問題仍未解決。
同時,數位設備、數據中心及龐大的資訊傳輸網絡,背後能源的需求極大,加劇了溫室氣體排放。舉例來說:每天觀看1至2小時線上影音,其耗電量相當於雪櫃半年的用電;若每天只看 TikTok(抖音)5分鐘,一年下來的碳排放量等同於駕駛汽車20公里;每一次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交易,排放量甚至等於一個家庭3星期的碳排放。
趙汝圖(國際基督教自然保育組織A Rocha Canada社區外展負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