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個月沒有上學

Danny(化名)為了完成安省中學畢業所需的最後一個學分,在剛過去的學年重讀12班,但開學不久他的焦慮情緒又再出現,晚上睡不著覺,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結果連續三個月沒有上學,眼看上學年就此過去,學分再次泡湯,他對自己的情況無能為力,但一位朋友的適時出現,讓他在上學期期末再次回到教室上課去。

學分不足未能畢業
現年19歲的Danny在接受本報訪問時稱,他在11班時因為懶惰,沒有好好學習,常常上課睡覺,結果至12班時學分不夠,未能畢業,要在翌年重讀;但開學後不久他就沒有上課,整整三個月留在家裡。「我不去上課是因為精神健康的問題,我也不明白自己的情緒,但就是不想去上課。那段時期感覺很奇怪,我不太想和人說話,也不想做功課,甚麼也不想做,對一切都沒有興趣。」
他解釋不去上課,以至之前上課時睡覺也跟焦慮有關:「我晚上總是很焦慮,因此失眠,第二天便很渴睡;我也不喜歡學校制度,因為沒有自己喜歡的科目,我喜歡心理學,但就讀的中學沒有這一科,結果要讀化學等科目,幾乎每一科都不是我想讀的。學校根本就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正視現實,我對學校很失望。這些事情我不會和學校說,說了也是浪費時間。」Danny其實對生物科也有興趣,但他承認自己在專注上有問題,成績也不理想,而不上學留在家中的時候,他會打遊戲機或睡覺。
每天送Danny上學
Danny指自己因沒有上課的動力而缺課,直至以前上補習學校認識的黎老師出現,他才改變過來。黎老師從Danny媽媽口中知道Danny的情況,於是馬上建議每天開車來送Danny上學。「她主動來幫我,讓我不用自己走路上學,只要準備好出門便可以了。她希望我專心為自己未來想要做的事努力,而現階段最重要便是中學畢業,做好這一步便行了。」
Danny坦言自己對上課不感興趣,但有人主動幫忙,就激發了他走完中學的最後一步。「要有動力是很困難的,我看不到上學的重要,唸中學也真的不容易,這是一段困難的旅程,但當有家人和朋友鼓勵時,我就覺得自己不是孤單一人上路,原來還有很多人關心我,於是也就咬緊牙關,踏上這條不易的路;就算是我不想做的,但為了將來也迫自己去做,怎樣也要『捱』完中學的最後一個學分。」結果在上學期結束前,Danny回校上課,將最後的一個學分修完。
進社區學院讀社工
今年九月Danny將會進入社區學院修讀社會工作,選擇做社工的原因是:「自己也曾在精神健康問題上掙扎,明白有同樣問題的人的感受,很想幫助他們。」對於自己終於完成中學文憑升上大專,Danny認為這是集體力量。「之前學校社工叫我上學,定了很多目標,但還是要有黎老師的主動送我上學,家人的鼓勵,我才能回去上課。我對學校的觀感其實沒有太大改變,但只要能完成便算了。」
很多人對不願上學的學生,總會有許多負面意見,Danny指自己的家人最初也不理解:「學校有很多令我失望的地方,那時我晚上不能睡,就是想為甚麼自己不想上學。媽媽最初認為我不上課是不努力,她不明白我也很想努力去改善自己的問題,直至我畢業後,她才明白兒子的問題,那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去成長。如果有人明白我的感受,對我來說會較為好受,人人都有他的成長階段,而有些事對一個人容易,不代表另一個人也是這樣,並不是所有事都是那麼容易的。」
永不放棄主動求助
今年一月完成畢業學分後,Danny沒有再回學校去讀第二個學期,他繼續留在家裡,媽媽後來為他找到兼職工作,在接受了40小時的訓練後,他在住宅大廈當上保安員,他稱這是一份令人大開眼界的工作,從中見到社會不同的觀點角度,他打算將賺來的錢拿來交學費。
對於那些仍然為上學而掙扎的孩子,Danny以過來人的經驗勸說:「永遠不要放棄,要主動尋求幫助,你不是孤單一人,一定會有人來幫忙的。」至於這段他不太投入的中學生涯,對他也不無意義,他相信:「當我經歷了這一切後,將來就會是一個很好的社工。」
天天睡覺沒上網課
Danny媽媽至今仍記得Danny那段「躺平」的日子。「我放工回來,看到他的房間漆黑一片,也不知他在做甚麼,裡面很messy(雜亂),他沒有出外,每天都是這樣,我完全沒有辦法。」十多年前Danny媽媽帶著3個兒子由香港移民加拿大,當時Danny約5歲多,排行第二,由那時開始,她就一人出去工作養活全家。
對於兒子不上學的問題,Danny媽媽透露小學6年級時就開始浮現。「他和另一個同學在街上到處逛,至8年級疫情期間天天睡覺,也沒有去上網課,老師不斷打電話來;9年級也是如此,『冇人有佢符』(對他一點辦法也沒有),我白天上班,根本沒有時間去管促他,他常常說我疏忽了他。」
上學交功課壓力大
眼見兒子成績欠佳,媽媽在Danny升上11級時送他去補習。「我放工回來就送他出去補習,起初也有期望,以前我忽略了他,希望可以努力幫他追上,期望他能考進二線大學,但結果成績仍然不能改進,我只有將自己的期望降低。我那時的感覺是有時很憤怒,控制不了就罵他;有時又會好聲好氣勸他,用盡各種方法去解決也不行,最後我要去找朋友傾訴,將情緒抒發出來,人才好過一點。」
Danny也曾經告訴媽媽不喜歡上學交功課,因為壓力太大。「當看到所有人都畢業了,自己還未能畢業,他的內心也不會好受,沉迷打機只是抽離現實,但一回到現實世界中也適應不了,覺得自己甚麼也做不到,人就更加抑鬱。他就像跌進一個黑洞裡,將他拉出來需要花很大的心力。但最重要是他自己能醒過來,願意走出這個洞。」
別多批評鼓勵做事
當兒子重讀12級,重蹈覆轍不上學時,媽媽心裡感到萬分無奈,因為自己要上班,沒法送兒子上學,結果當她的朋友黎老師知道情形後,就在上學期結束前個多月,每天到他家送Danny上學。「有時Danny可能因為打機起不了床,之後才慢慢梳洗,黎老師也很有耐性地等待。」
對於孩子不願上學的難題,Danny媽媽以過來人身份如此看,她認為孩子在小時候要多陪伴,彼此傾談。「華人家長多批評和責備子女,我也如此,其實應該多和他傾談,不要太多批評;鼓勵大家一起做事,不要讓孩子在家裡太過清閒,以致將時間用來打機,多做一點家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
天天送Danny上學
黎老師認識了Danny一家多年,11年前唸小學3年級的Danny,前來黎老師的補習學校上課,之後兩家人互相往來。去年開學後,黎老師從Danny媽媽口中得知Danny的情況。「Danny媽媽每天早上8時就要出門上班,沒法送Danny回校上9時半的課;由於我11時才上班,於是就跟Danny說,不如讓黎老師來送你吧!」
黎老師在那個多月期間,天天送Danny上學,有時車子抵達後Danny才起床梳洗,黎老師也耐心等候,她謹記「不批評,不指責」,她說這是以前上輔導課學回來的:「老師說輔導時第一要訣:同理心,猶如『穿上對方的鞋』去明白鲎當事人,有時Danny很遲才出來,也會不好意思說連累我也遲到,我就跟他說:『不要緊,我相信明天你會做得更好!』,到學校時我就跟他說一聲:『多謝Danny自己帶Danny上學,加油!」我要確認他的努力,讓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被看見的。』」
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黎老師也鼓勵Danny出來做兼職工作,多接觸人,好好鍛鍊一下。「他們留在家裡打機不一定是喜歡打機,也許只是逃避現實,但逃避解決不到問題。」黎老師在香港一直當教師,在多倫多也從事學校工作,她很明白華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不過也要懂得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不上學,我們要去找出背後的原因。每一個人的路都有高有低,當問題出現時,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和打敗問題,而不是和問題同一陣線,一起去打敗孩子。」
黎老師相信她一切所作的,都是天父的使命:「人生有起有跌,我不如意時,別人曾經拉我一把;今天我也願意拉別人一把,這就像《聖經》中所說,用涼水接待口渴的人,這就是『……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的意思(馬太福音25章40節),我相信背後推動我去做的就是天父。」
Danny願意接受訪問,其實也出於黎老師的鼓勵。「他因為回去上課而修完學分,現在能晉升大專,又出來做兼職工作,我們都為他感到驕傲!我希望他能將自己怎樣走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經歷說出來,將正面的經驗和別人分享,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