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孩子重回校園


《聖經‧箴言》22章6節提醒我們:「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生命的塑造;然而在加拿大,長期缺課的現象愈加嚴峻,特別是新冠疫情後,許多學生陷入「不上學」的困境,背後交織著家庭、心理與社會等多重因素。如何以智慧與愛心,幫助他們重返校園,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
在本報專題中,受訪者Danny的經歷正是無數「逃離校園」學生的縮影。他因長期失眠、對學校制度失望而選擇逃避上學,甚至直言「沒有動力」,這種情緒困境在青少年中並不罕見。《聖經‧詩篇》34章18節說:「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當學生的心靈被焦慮壓得喘不過氣時,他們需要的不是指責,而是理解及專業的心理支持。
在輔導員分享的案例裡,一名15歲學生因家庭經濟壓力被迫輟學,需照顧弟妹與打工養家。這讓人想起《聖經‧雅各書》2章15至16節的提醒,若是弟兄姊妹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的去罷!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實際的幫助,這有甚麼益處呢?教育本應是助人脫離貧窮的階梯,但現實卻讓部分孩子,因生存壓力而被迫放棄學習,這一困境同樣不容忽視。
沉迷遊戲,也是導致缺課的主要原因之一,被不少老師視為「頭號挑戰」。當虛擬世界成為孩子逃避現實的避風港時,家長與學校需要更有智慧地介入,引導他們在生活與學習中取得平衡。被訪的母親最初因不理解而責備孩子,但後來透過陪伴與傾聽,才找到突破口。可見家長的角色不僅是監督者,更是同行者,若能放下成見,以「不批評、不指責」的態度,用行動傳遞愛與信任,孩子才會獲得真正需要的力量。
學校方面,亦應為不同情況的學生設計彈性方案,例如縮短課程時數、提供心理輔導,或將兼職轉化為Co-op學分。教會更可建立支持群體,幫助青年從「孤獨打機」走向「生命影響生命」。若基督徒社群、教會與機構,以及社區團體能夠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就能為他們提供歸屬感與生命方向。
缺課問題必須及早干預,尤其小學階段的警訊更不能輕忽。最關鍵的是破除偏見,避免將缺課的孩子簡單標籤為「懶惰」或「失敗者」,而是深入探究背後的根源。社會各界亦應攜手合作:政府需增加教育資源,銀行與企業可為弱勢家庭提供支援,媒體則應避免一味宣揚單一的「成功模式」,以免給孩子們造成額外壓力。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生命的光。當家庭、學校與社區攜手同行,把批評化為理解,把孤立轉為陪伴,那些迷失在缺課陰影中的學子,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每個學生都有被重塑的可能,只要我們以智慧與愛心同行,「不上學」必能化為「再出發」。 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