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社群學生為家庭輟學

長期缺課的學生,很多時都被人認為「讀不成書」,全屬個人問題,但在多倫多教育局任教16年的 Patrick Sir,本身也在教育局做了8年輔導老師,他見過各種各樣長期缺課的個案,背後的原因各異,有些背景是孩子不能控制的,其中包括家庭的經濟問題。

為家庭經濟而缺課,在今時今日的加拿大,說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卻又切切實實地存在著。Patrick Sir 見過有父母出外打工,家中長子要留在家照顧年幼弟妹,又要幫手打工維持全家生計,「我和這個不來上課的學生視像通話,他懷中抱著一個初生嬰兒,日間又要為其他弟妹煮飯,他那時才不過15、16歲,後來更要去打工幫補家計。我們盡力輔導他,花了很多心血希望他不要輟學;他缺課了幾個月,新學期9月再回來,我們和他父母商量,又為他度身訂造每天的時間表,讓他彈性上課,這樣維持了幾個月,最終滿了18歲就在高中畢業前輟學,因為不去打工,家庭的生計就『搞唔掂』(解決不了)。所以長期缺課不一定是孩子『讀不成書』,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Patrick Sir 指自己很想幫助這個孩子。他說:「我想他拿到這張高中文憑,讀了這麼多年書,文憑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認證,是對個人努力的確認;而有高中文憑就有更好的機會讀大專,將來就有認可的教育程度,找工作的機會也較好,教育是可以幫助脫貧的。」
事實上,以 Patrick Sir 所見,長期缺課的學生,各種各樣的背景都有,家庭環境好的也大有人在;華人和其他族裔的比例也差不多;出現長期缺課現象大多由7、8年級開始。「因為通常在1至6年級,學校管得很嚴;7、8年級學生開始有少許自主權,假如父母不管束的話,缺課就會越來越厲害;9、10年級是長期缺課最多的年級;至於11、12級則比較少,因為學生那時都知道,自己下一個階段是甚麼。」
在三十多年前,Patrick Sir 還是小學生時便移民加拿大,所以他深明移民或國際學生在學校遇到的問題。「學生能否投入(engage)學校是很重要的,如果他們遇上關心自己的老師,覺得上學開心,對學校有歸屬感的話,就會想回來上學。假如在語言上有障礙的學生,在學校聽不明而悶坐一天的話,是很辛苦的。」
此外,朋友也很重要。「有朋友的話,上學就有吸引力,也不容易遇上霸凌的事,因為霸凌只會找一個人入手,而不會找上一群人。有朋友在旁,就算真的遇上霸凌,很多時通知老師的都是身邊的朋友。」Patrick Sir 曾經在教育局專門輔導國際留學生,對留學生來說,朋友問題也影響他們上課的表現。「他們還是掛念原居地的朋友,生理時鐘仍是活在亞洲區,很多時晚上用來跟以前的朋友傾談,早上就起不了床上課。」
Patrick Sir 指要挽留長期缺課的學生不容易,但他也見過成功的例子。「有學生爸爸溘然逝世,媽媽要早晚打工維持生計;疫情期間孩子留在家裡,開始早晚打機,疫情後課也不來上。我曾經問過他為甚麼不上學,他說爸爸去世令他很傷心,媽媽以前細心照顧他,現在要多打一份工,早上起床見不到媽媽,家裡經常都沒有人。這個孩子掙扎了幾年,最後再多讀一年,終於在今年夏天中學畢業。他小學讀書不錯,明白做學生的本份,現在見到媽媽的辛勞,終於還是憑意志去完成中學,我去參加他的中學畢業禮時,大家都很高興。」華人很多時將長期缺課的學生標籤成「讀不成書」,Patrick Sir 勸諭大家不要妄下結論。「我們要明白背後的原因,需要深層的研究,有頭髮沒有人想做瘌痢的,誰會想做一個壞學生呢?」
作為教育工作者,Patrick Sir 鼓勵學生珍惜學習機會,「不要忘記父母為了你的將來,辛辛苦苦移民來加拿大,當我們有自由學習的時候,應努力去抓住這個機會,闖一番天地,就算上不了大學,學一門手藝也好,行行出狀元,盡量把握這個學習機會,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對於父母,Patrick Sir 也鼓勵他們保持開放態度,「今日不上學不代表將來不上學,就算現在很痛苦,也不要放棄投資時間在孩子身上,擺上感情是會有回報的,多了解、多溝通,將眼光放闊一點、放長一點,不要將成功放上一個時間的標籤。」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