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照顧照顧者?


在2021年人口普查中,加拿大85歲及以上的人口逾86.1萬,估計至2046年更會增加三倍,達至250萬人。毫無疑問,加拿大正步日本等國後塵,邁入「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行列,而這些85歲或以上的人口約有75%仍然住在家中,主要照顧者(caregiver)往往是家中成員,估計全國共有逾800萬人,正擔任這種無償照顧者的角色。華人社區因為語言、文化等隔閡,照顧者面對的挑戰更為艱巨;今年6月,一本由照顧者自述的書籍在台灣出版,作者講述怎樣將中風的爸爸、失智的媽媽和患有精神病的哥哥,從多倫多帶回香港照料的經歷,本報越洋訪問了作者;另一方面,也訪問了多倫多一位80歲的女兒,她在家一手照料106歲的媽媽。有人回流,有人留下,照顧者之路怎樣才能走下去?
《家鎖》的作者是香港資深傳媒人譚蕙芸,她在90年代跟隨家人移民加拿大,畢業於多倫多大學,然後在二十多年前回流香港投身新聞界,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然而,過去二十多年,每年當她從香港回加國探親時,身份隨即切換成家中小女兒;隨著父母老去,她更變成家中三人的照顧者,當面對「超越想像」,匪夷所思的家庭處境時,她在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經常崩潰」。
譚蕙芸的一家無論從香港,或是加拿大華人的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安穩的中產家庭,循著戰後香港人打造社會精英的途徑拾級而上:父母通過努力,考入公立中學,然後再進入政府部門當公務員,直至退休,如今仍可享用「長糧」(長期退休金);兩名子女中學就讀香港名校,在當年會考分別考取6A佳績,也在香港考上大學。然後,他們在90年代退休移民多倫多,住進3,000呎大屋,子女也入讀多倫多的大學。

譚蕙芸在香港擔任新聞記者多年
父母一直無可奈何地當上兒子的照顧者,用自己的方法與世隔絕地去照顧精神病患,直至兩老也分別在健康上出現問題—媽媽腦退化但沒有求醫;爸爸在疫情間突然中風,整個家庭終於崩倒下來,譚惠芸成為唯一的照顧者,從香港回來收拾殘局。「我們家裡有些錢,經濟能力OK,我們受的教育不錯,父母又不是對我們不好,我回去想解決問題,但那幾個月令我很震驚, 我覺得爸爸、媽媽和我哥的行為,完全超越我的想像,那是不是年老和生病就會這樣呢?他們的行為反應都很誇張,就是好像失去理性那樣。」
面對這樣的處境,譚蕙芸曾經幻想「以孝女回家拯救患病家人的純真思維」,更努力地服務家人,但父親出院回家後,她很快便明白,家中三人無法自己活下去,由小至打電話聯絡外界、起居飲食,以至接受跟進治療都不能自理;她不能坐視不理,在假期結束後離開讓他們自生自滅。對譚蕙芸來說,當時唯一的方法,就是帶他們一起回去,在香港由她全權照料。「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辭工回來,我想父母也不會想我辭工,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這份工作給了我很多滿足感,還有收入,是我個人身份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見過一位中年女性為照顧家人辭職,她覺得自己犧牲很大,一旦照顧過程有不快,就更感委屈,認為付出未被欣賞,令關係更緊張。」
然而父親並不認同這個建議,他不願回港也不願入護理院,甚至說死也要死在3,000呎的大屋裡,令譚蕙芸非常難受;因此她認為身為照顧者,最困難的並不是照顧,而是怎樣去和被照顧者達成共識。「我覺得最難不是照顧他們那些事,而是他們不認同,那一刻才最恐怖;作為女兒,我願意給他們一個選擇,帶他們回香港盡力照顧,他們的反應是個個都不喜歡,三個人一起罵我,結果要花很多精力去說服他們。你也可以很被動地說,這個責任和自己無關,但我接受不了,然而,你承諾接他們回香港,就好像要為之後發生的事負責,這種壓力很大。為甚麼他們沒有早日策劃去應付今天的事?為甚麼老病的挑戰,最後只有我一個人來面對?」事實上,在還未回到香港前,作為照顧者,譚蕙芸已飽受壓力的煎熬,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譚蕙芸哥哥獲獎的藝術品,
圖中黑色代表了一個睡覺者,
貼了一個多倫多公車代幣,
喻意帶睡覺者離開。
譚蕙芸稱《家鎖》的結局本來定格於此,她認為自己提供的方案是真的「做出業績」來,但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回港後將哥哥多年的藝術作品,讓視覺藝術家白雙全分析,後來作品更參加了白雙全籌辦的藝術比賽,哥哥成為入圍十強藝術家,有四幅作品更在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中展出,哥哥被邀請到大會中領獎致辭。
譚蕙芸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這樣,截稿前在書中補了這一章。「我寫這本書從來沒有計算過甚麼,只是想將家庭的經歷記下來,哥哥獲獎也是因為我要寫書,很想好好理解他的作品才找白雙全;他獲獎對我們一家都很重要,哥哥的一生總算雁過留聲,不是匆匆而過,他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值得一個認同,對不對?父母也因為他獲獎而感到驕傲,這個轉折救了我全家,所以我覺得巴塞爾藝術展是一個神蹟,不是人可以控制或靠努力得來的。走這條路我常感到苦痛、委屈、孤獨,最後竟然有一件事超越你的想像發生了,就像告訴你,你的信念是對的。」

譚蕙芸和父親回流香港後所寫的揮春合照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