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同學


還記得第一次遇上不能(不願?)上學的事還是在念大學時,一名文靜的女同學下學期沒有來上課,聽說是功課壓力太大,支持不了而休學,那是我首次體會到壓力如何折磨人。直至出來工作當老師,有一名女生升上中六後,因為不適應難度大幅提升的課程,加上跟同學不太相處得來,結果精神開始出現問題,上課時目光呆滯,問非所答,情緒失控,坐在教室中好像與整個世界脫離,也不時缺課。只記得當時與她的父母商量,建議先照顧精神健康,不要迫她追上學習進度,以免增加她的壓力,即使要重讀一年也不打緊。當時她的父母有點猶豫,認為不如快快念完兩年預科便算了,後來總算聽從老師的意見,同意先讓女兒鬆弛下來。後來我離開教職移了民,女生翌年重讀時,遇上另一班同學,她們相處融洽,女生又開始慢慢適應學習方法,成績穩定下來。她後來寄信給我說自己情況好多了,也被大學錄取了。
想不到幾十年後,學生的情緒問題比當年更嚴重。我曾經在採訪時,又或在日常和朋友談話中,聽到不只一個不肯上學的故事,這些向來聽教、聽話的華裔孩子,有些更是資優學童,但都因為精神壓力而拒絕上學,月復月,年復年躲在家裡,孩子和父母同樣痛苦。這場完美風暴的成因究竟是甚麼?我們也許不易明白,但父母若能在風眼中堅持冷靜,尋求專業支援,以愛和包容去守候,這段暴風歲月誰說不會有止息的一天呢!
陳筱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