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美食之車仔麵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最難以忘懷的,莫過於昔日街頭的地道美食。其中一樣讓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車仔麵。其實,最早期的「車仔麵」根本沒有「車仔」這回事。五十年前,木頭手推車造價高昂,是基層小販無法負擔的奢侈品。那時候所謂的車仔麵,不過是一、兩個火水爐,爐上放著兩口鐵煲:一個用來煮麵,另一個用來煲水或煮魷魚之類的配料。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上一碗清湯麵已很滿足。
檔主每日收工後,就會把這些簡單的生財工具堆放在樓梯底,用帆布蓋好;第二天清晨,再到附近的街角開檔,那些檔主多數也是該區的住戶。小時候,我在西環山道的聖彼得小學上學,在那條長長的斜路旁,擺滿各式各樣的地道小食檔:挑擔叫賣的豬腸粉、用小推車兜售的糯米飯、白粥、炒麵、炸魚蛋……當然,還有我最懷念的那檔車仔麵。我們稱麵檔的夫婦為三叔、三嬸,他們的車仔麵材料極其簡單:麵餅、豉油和豬油。食客通常可以「柯打」一個或兩個麵餅,如果我肚子餓,又剛好有點零用錢,就會點兩個麵,而且還會用勺子撈起一碗,以煮麵水混合醬油和豬油的「上湯」來喝,在我心中,它比任何名店的湯頭都來得濃厚甘香。尤其是那些由三叔親手熬煉的豬油,金黃透亮,香而不膩,澆在熱麵上,瞬間化成無與倫比的美味。三叔、三嬸只需做三個小時生意,就足以養活一家老小—可見當年的生活簡單又快樂。
陸禎甫